呂武覺得鄭國的君臣腦子有坑,證據是他們沒有在得知五氏叛亂後,繳了五氏在“新鄭”五千士兵的械,或是乾脆全部誘殺掉。
這件事情在呂武看來或許比較離奇,當代人的想法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現代人看來,清除或對叛亂歸屬的軍隊繳械或消滅,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情吧?
春秋爆發的叛亂屈指可數,太久才會發生一次,搞得大傢伙對叛亂沒有足夠清醒的認知,很多事情因為沒有前例也就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
當然了,也能夠說鄭國的君臣心大,又或者是腦子不好使,很多事情沒有前例,有些人處理起來卻是應對極佳。
總之,烏龜殼一般的“新鄭”以一種在春秋人看來非常離奇的方式陷落了。
在原版的歷史上,五氏是在公元前563年爆發叛亂,他們想要投奔晉國被拒絕,感到絕望也就揮兵攻打“新鄭”了。
而鄭國可沒有集結國中大量的可戰之兵出征,國都“新鄭”當然也沒有采取戒備,一樣是被五氏搞了裡應外合輕易攻陷。
所以是“新鄭”合該有這麼一個劫難,比原歷史好的是晉軍的參戰從某種程度上挽救了“新鄭”的許多人。比如說,晉軍沒有在“新鄭”大肆搞姦淫和屠殺。
歷史沒有被改變的話,五氏攻克了“新鄭”就進行各種姦淫擄掠和屠殺,許多達官貴人死於這一場戰事的同時,居住在“新鄭”的普通人沒死也會留下身體或心靈上的創傷。
儘管歷史被改變了,居住“新鄭”的所有人命運也只是好一丟丟,達官貴人成了晉軍的俘虜,普通人少不得會有成為奴隸的人生經歷。
鄭人如果成為其他家族的奴隸,不但自己一輩子會是奴隸,子孫後代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也會是奴隸。
如果他們能夠成為陰氏的奴隸,起碼在某一天還能重獲自由之身。對夫妻有點殘酷是,他們後面未必能夠團聚。
“鄭君及大臣送往‘新田’,待我歸師再行處置。”呂武不會將所有鄭國的達官貴人押解前往‘新田’,會留下一些願意合作的鄭人勸降其它城邑。
用語言能夠解決的事情,何必搞得血淋淋,是吧?
以現在的社會結構,貴族投降之後,他們的封邑基本上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
按照正常的玩法,勝利者會拿走合適的利益,包括但不限制於人口、財帛等物,後面則是會放歸被俘的貴族。
呂武一番思考之後決定還是嘗試滅掉鄭國,該拿的好處會拿,再到後面收割範氏一波。
什麼意思?就是陰氏大肆轉移鄭國的人口和財富,後面再將城邑賣個好價錢唄。
範氏肯定會買,並且還欠了陰氏好大的一個人情。
呂武的想法是用鄭國這邊的城邑跟範氏置換,獲得陸渾戎的地盤,晉國疆域範圍則是擴充套件到“瓠瓜”一帶。
那樣一來的話,陰氏的勢力範圍就會將晉國公族的“自留地”包進去,瓜分晉國的地盤將達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考慮到呂武想要的地盤,有些還不在範氏控制之下,有的則是範氏剛拿到手不久,沒有插足到晉國南境,不損害範氏核心利益為前提,士匄應該沒有拒絕的理由?
他們攻克了“新鄭”,以原來是鄭國貴族身份的五個家族功勞最大,本著有功必賞的道理,作為晉國元戎的呂武給出承諾,不但會保留五個家族原本的封邑,還將賞賜他們附近新的封邑。
打從事實上來講,呂武這件事情辦得地道卻是壞了規矩,甚至能說將禮崩樂壞大大地推了一把。
原歷史上晉國為什麼不接受鄭國五個叛亂的家族?原因在於晉國君臣不能鼓勵貴族進行叛亂,非但不能夠接受,有必要甚至需要出兵幫忙剿滅,用以維護“綱理倫常”的神聖性。
晉國現在做主的人是呂武,他知道自己壞了規矩,更清楚會遭到很多諸侯國的口誅筆伐,下一步則是找來了姬輥。
“鄭叛於周,合流楚、吳、宋、齊、衛諸國,屬實否?”呂武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