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魏氏轉移人口和物資去伊洛之戎的山區,再則是魏氏跟戎人長期有聯絡,怎麼不令人覺得意外呢。
事實上,沒有呂武推動歷史發生改變,魏絳在原歷史上就是靠著“和戎”上位的。
原歷史中分裂晉國的趙、魏、韓三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不是指軍隊的特殊兵種,特指他們都有聯絡很深的盟友。
趙氏跟某支狄人是親戚關係,後來更是吞併了那支狄人。
魏氏跟戎人的關係一直挺不錯,不但能夠長期穩定地獲得大量皮革,牛、馬、羊的供應也相當穩定。
韓氏則是跟周王室的關係無比親密,他們三家分裂晉國能夠獲得周天子的允許,韓氏在其中的功勞可一點都不小。
呂武說道:“好事。”
真的是一件好事,說明魏氏沒有能夠說服範氏掉頭對付陰氏這個陣營,不然就不會有戎人明晃晃地跟魏氏合流。
除了那件好事之外,陰氏跟範氏合力攻打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一直無法解決的原因是那些戎人實在太會躲藏。
這一次魏氏跟戎人合流,要是能將戎人的主力帶到戰場,不失是解決戎人主力的機會。
呂武說道:“聯絡‘新田’範氏留守士富,告知戎人主力已現之事。”
沒道理只讓陰氏去單獨出力打戎人,有利益牽扯的範氏肯定也要出力的呀。
這下好了,魏氏不但沒有能夠說服範氏調轉槍頭,引來戎人摻和晉國內戰,變成範氏必須對魏氏動手。
只是有那麼一件事情,也就是位處大河南岸的陰氏封邑要倒黴了。
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陰氏獲得那邊的時間太短,主要經營的地盤不在當地,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人口安置,相反抽取了相當的人口去充填秦川那邊的“侯麗”和“麻隧”。
因為陰氏某種程度上的忽略,夏收期間就遭到了魏氏的搶劫,一些糧食的補種沒有進行,損失什麼的也就那樣。
呂武現在已經是家大業大,再則很明白戰爭一旦爆發不可能毫無損失,有選擇性地放棄一些區域挺正常的。
已經知道魏氏另一股大軍在哪,攻打“魏”城的行動也就能夠開始了。
在正式攻城之前,呂武派人喊話,邀請“魏”城駐防主將一見。
出城的人竟然是本該在闢耳山的魏絳?
“叔父歸來便病故了。”魏絳沒有什麼哀色。
誰?魏琦啊!
呂武視線從城池那邊轉到魏絳身上,說道:“櫟陽武往‘新田’。我亦再贈你一言,如魏氏遷徙向東,我可既往不咎。”
“多謝陰子美意。”魏絳肯定是不信的。他收斂起笑意,說道:“如陰子盡撤大軍,歸還我家封邑,我可不告知天子、諸侯,陰氏在秦所作所為。”
有點兒意思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