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陰兵來了!
七萬陰氏大軍磨磨蹭蹭了將近兩個月,秋季來臨之際抵達了“魏”城的郊外。
在這一段時間中,陰氏清掃了“魏”地除了主城之外的八成“城”、“邑”、“邦”,得到的收穫卻是不怎麼豐厚。
當然了,陰氏攻打魏氏不全然是奔著物資的收穫,人口則是非常在乎。
“‘魏’城雖大,不足藏十萬眾。”呂武在遠遠地眺望著城池。
老魏家的“魏”地也就西邊的環境差一些,過了首山就是一片土質肥沃和水系交錯的肥美之地了。
這一片區域環境最差的其實是河西,也就是三門峽以及大河南岸區域,其它地方是真心不錯。
只有這麼一塊地盤,會是一個發家之地,有更多的選擇為前提,地處要衝就顯得不適合大力建設,免得一再遭受戰火荼毒。
真實情況也是那麼一個回事,一旦陰氏建國的話,該片區域只適合當橋頭堡,真不合適大力發展農業。
遠處的“魏”城並不是筆直四四方方正方形的形狀,城牆會因為地勢不允許而拐彎,城外各處能看到很多被砍伐得光禿禿的木樁。
樹林並不是剛到的陰氏大軍砍伐,早在陰氏大軍抵達之前就被魏氏給清理了。
能夠想象城內儲備了多少木材以及糧秣,也能猜測魏氏是打算實收“魏”城來期待有突發事件的發生。
呂武甚至都還能想到魏氏極力地在拉攏某些家族,其中包括了範氏。
說起來也是挺莫名其妙,魏絳認為範氏可以拉攏,倒是對陰氏徹底死了心。
或者說並不莫名其妙,陰氏要魏氏的“魏”地,範氏跟魏氏不存在什麼無法調解的矛盾,魏絳不願意向陰氏求饒,轉而去社交範氏,好像是比較有希望?
所以了,士匄帶著十萬大軍出“虎牢”攻打鄭國,某種程度上讓呂武和中行吳等一個陣營的人鬆了口氣,不用擔憂範氏突然間給跳反了。
對於範氏而言,沒有徹底打死公族就南下,存在的隱患則是太多。
抵達“魏”城郊外的陰氏大軍無法就近取材,只能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砍伐樹木,用以搭建營寨,也是日常生火造飯的材料,甚至做成拒馬什麼的。
“闢耳山戰事已入尾聲,上軍佐慘勝新軍將。”葛存剛從‘新田’那邊過來,還有另外的訊息要告知。
肯定是比較重要的訊息,要不然留守“新田”的葛存不用親自過來。
果然,葛存又說道:“南下大軍受困於‘鬥首’,宋與楚盟,齊、衛、魯未辭行而歸師就國。”
這個“鬥首”就是現代的通許,那邊的地形實際上並不險要,要命的也是基於地形相對開闊和平坦,無法利用險要地形在突圍後隱藏行蹤,走哪裡都處在明晃晃的境地。
宋國牛逼了啊?敢於跟楚國結盟。
換句話說,晉國這一次內亂太嚴重,致使宋國君臣判斷晉國哪怕內亂平定,實力方面也必然大不如前,使得他們覺得跟楚國聯盟就能恫嚇晉軍短時間內不敢再南下?
上一次宋國只是去楚國武裝遊行,好像是獲得了回報?
只是吧,楚人出了名的反覆無常,他們現在能跟宋國結盟,轉頭髮現晉軍無法南下,會不會立刻跟宋國翻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