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行人”呢?不是馬路上的行人,是吳國那邊負責外交的一個職位。
申公巫臣病逝後,家裡有派人去吳國通知屈狐庸,然而屈狐庸並沒有歸國,是父親和母親先後撒手人寰都沒有回去,反而是跑去了越國當使者。
由於屈狐庸在晉國這邊並沒有爵位,再來是他向幾個兄弟明確表示要留在吳國發展,等於他經歷作為一個楚人跑到晉國為臣,又辭別晉國並放棄家業,落戶吳國的舉動。
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屈狐庸為吳國和越國的邦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吳國能持續跟楚國掰腕子非常重要的一環。
呂武沒可能去關注屈狐庸這麼一個人,對於餘眛表態會照顧好屈狐庸,則是需要進行感謝。
沒辦法的事情,身居高位之後一些莫名其妙的人際關係就會加身,跟自己沒半點直接關聯的人,有了需要就必須得會演。
對於吳國再次請求晉國接納?呂武並沒有進行明確的表態。
事實上,晉人已經明白吳人的套路,只有在吳國弱小的時候才會服順,一旦吳國覺得自己行了就會各種跳脫,並且兩國在進行交流時,吳國的表現著實很難獲得他國的友誼。
怎麼說?除了吳人慣於慕強鄙弱之外,作為個體跳脫是自己的自由,國家與國家的交往再天馬行空亂搞就很難關係正常化了。
晉軍沒有駐營,也就等於根本沒打算留在“商丘”接受宋國君臣的款待。
“陰子與晉諸‘卿’已遠離?”華元聽到這個訊息懵了。
一個招呼都沒有打就走掉,晉國這是對宋國的意見不小呀!
向戌說道:“如今楚已衰弱,我不懼楚來犯,便是晉與我不善,盟約仍在。”
“謬矣!”華元看上去挺著急,惱怒向戌亂下定論,控制不住大聲說道:“你不見秦、齊、衛之下場?”
秦國不用說,晉國怎麼對待都沒有毛病。
齊國和衛國不一樣是跟晉國有盟約,亂搞之後看到晉國因為盟約而去另眼相待了嗎?
所以,該是蠢到什麼程度才覺得有盟約就會讓宋國變得安全?
說到衛國就讓向戌不爽了。
宋國和衛國的關係一直挺好,原先是為了共同壓制鄭國,後來漸漸產生了真感情。
中原霸主受不了衛國先君衛衎,宋國很是有心無力。
上一次曹國站在魯國那邊一起對付衛國,向戌就建議宋國介入,哪怕不出兵幫忙,外交斡旋總是可以的吧?結果遭到了華元的強力反對。
宋國的君臣知道晉國已經徹底受不了衛國,問題是晉國接納孫氏顯得挺不地道,再來是衛衎已經遭到驅逐,換個國君就該翻篇了呀。
華元太過於懼怕晉國,不顧與衛國的老交情,包括向戌在內的一幫宋人覺得害怕晉國沒毛病,衛國受難沒有任何表示就顯得太冷酷無情,會導致再也沒有國家願意跟宋國交心。
開始了,又開始了,右師和左師爭吵,到了不顧公眾場合不合適的地步。
虞顯突然聽到有人喊自己,看過去發現是華元,向前兩步行禮等候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