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呂武率軍南下,晉軍直接打到楚國都城“郢”的城下,又去飲馬大江。
不管是打到“郢”對楚國來個兵臨城下,還是跑去成功地飲馬大江,誰都不能否認呂武達到了“前無古人”的成就,註定會名留青史的同時,還成了中原地區的“偉人”之一。
講文治,呂武就任晉國元戎之後帶著晉國蒸蒸日上。
論武功,呂武辦到了兵臨“郢”城下和飲馬大江。
即便是對呂武再有偏見的人,他們都要承認呂武已經達到了“不朽”的高度,面對面時尊重呂武就是在尊重自己的價值觀。
這一次,魯國和曹國獲得了運輸戰利品的任務,原本是一種很歡欣鼓舞的心態,覺得老大很愛自己。
跑去運輸戰利品就不用跟著深入楚國,不需要參戰也就不會有傷亡,將戰利品運輸辦妥就是一個功勞。
他們哪裡想到楚國能變得那麼不經打,得知晉軍去“郢”閱兵,更是產生了一種“錯億”的遺憾感。
埋怨呂武的任務分配當然不可能,魯人和曹人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沒有榮幸能夠參加那種“名片場”了。
“楚遭此……”季孫宿想用‘劫難’,一想有點不對,頓了頓才繼續說道:“楚遭重創,來歲必捲土重來。請陰子容魯人並列,為‘不朽’之業略盡綿薄之力。”
眼見著晉國就要勝利,哪怕不是為了紅利,能夠經歷“最終一戰”就是一種榮幸。
嘴炮很厲害,戰鬥力渣五,心志很高的魯人,怎麼可能錯過在歷史篇章露臉的機會呢?
說到“不朽”,春秋定了三不朽格調,認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就是人生的最高巔峰。
作為周王室旗幟下的列國,參與到戰勝楚軍的戰爭就屬於立功,也是有德的一種體現。
立言什麼的太難,混上一個立功、立德的績效,對魯人的吸引力著實太強了。
呂武用奇怪的目光看向季孫宿,訝異道:“你怎知我覺諸侯辛苦,明歲不欲勞師動眾?”
明年肯定會有大戰,不取決於晉國或楚國雙方高層的意志,是局勢逼著他們再打一場曠世大戰。
呂武看上去不喜歡吃獨食,能夠讓榮譽盡歸晉人的事情,為什麼要分潤給諸侯呢?
要是呂武拿榮譽當餐點分潤給諸侯,做事方式會顯得很傻,晉國內部肯定會有非議的。
季孫宿為什麼知道?那不是有腦漿就能想到的事情嘛!
就如上述所言,平時也就算了,眼看著晉國就要摘取爭霸的勝利果實,不獨吞才是真的傻。
看出那點的不獨魯人,問題是隻有魯人沒有逼數,敢來呂武這邊逼逼叨。
呂武心想:“我照顧魯國一次,還照顧出了錯誤?”
而呂武這一次之所以照顧魯國,出發點是從戰略平衡的角度來進行考慮,跟讓齊國成為一路之“主”的做法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