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起用固定思維在內心裡吐槽了一下下,猛然間反應過來,想道:“魏絳這是在說陰氏膨脹的速度太快!”
好像是那麼一回事呀!
從“鄢陵之戰”到現在才幾年?滿打滿算也就十七年而已。
不要覺得那個“而已”是嘲諷,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十七年很長又很短。
一個人很難有多少個十七年,絕大部分人十七年未必能幹出什麼事情來。
作為一個家族,花上幾代人經營才將家族發展起來是才常規套路,一個人只用十七年的時間就將原本什麼都不是家族,發展壯大到能拉出一個“軍”,僅是稍微想一想就顯得很是震撼了。
而呂武能輕易拉出一個“軍”,代表陰氏起碼有兩個“軍”的兵力儲備,甚至會有更多。
晉國有多少家族能拉出兩個“軍”呢?範氏絕對是其中的一個,荀氏加上中行氏大概也行,其餘家族就沒那個實力了。
那兩個“軍”還不是誰都拉進去湊人頭的雜牌,必定是有經過訓練的人,最起碼也會是一個“羨”。
知道光是武裝兩個“軍”要耗費多少財帛嗎?又或者說光是財力足夠也做不到,需要家族有成熟的工業產力。
哪怕是財力、工業產力和產糧都能支撐,其實也不是想拉出多少軍隊就是多少,必須要有足夠的“士”和“徒”。
瞭解春秋社會構造的話,怎麼都該明白一點,也就是必須要有能支撐起來的恆產才能維持“士”和“徒”的數量。
直白點來說,封主要家大業大底子厚,才有能力分割出數量極多的土地給予“士”和“徒”變成私產。
擁有能養得起自己的私產,才能夠讓“士”和“徒”武裝自己的同時,去專注訓練軍官技能以及殺人技巧。
“士”和“徒”就是現在所有軍隊的骨幹力量,缺少他們的存在連軍隊的框架都搭不起來。
韓起明悟魏絳在內涵什麼了。
究竟是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十七年內使陰氏壯大成那般模樣?特指呂武絕對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善良。
另外,原本是郤氏和欒氏的那一批人,他們為什麼對呂武言聽計從的?
陰氏的情況不是以大吞小,完全就是一種蛇吞象。
要是自家的體量足夠,吞下弱小的一方,肯定是一種正向的稀釋,反之則是被反向稀釋,管理方面會是一個老大難題。
帳篷內陷入一種詭異的安靜,只有木材偶爾發出“啪”的一聲。
魏氏在公元前572年開始跟各家置換封地,好不容易將封地給大致集中起來,其它地方哪怕還有封地也數量不多。
一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並不大。這個也是魏氏內部經過開會,同意了跟陰氏一起針對秦國的原因。
魏氏面臨來自秦國的壓力,有陰氏願意過來一起毆打秦國,求之不得,是吧?
從什麼時候開始,陰氏在晉國西境的存在感增多呢?其實就是他們合力滅掉大荔之戎後,魏氏才發現原來陰氏已經將白翟驅趕走,並且陰氏有在原白翟地盤建城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