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為什麼會將戰場選擇在“湛阪”這個地方呢?
瞭解楚國的地理和各城邑分佈,會知道“湛阪”那邊的“方城”之南就是楚國的腹心之地。
所謂的“腹心”不是指有多麼深入,也不是都城“郢”的周邊,純粹是那邊不但是楚國的經濟重鎮,還是楚國的主要農耕集中地之一。
說“方城”可能很多人會陌生,要說到“宛”或是“南陽”,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在封建時代,“宛”其實是作為南北交通樞紐之一,那邊山地與平原各自佔了半數,重點是山地並沒有影響到交通,平原地形貫通了鄭國與楚國的可行路線。
當然,“湛阪”並不是“宛”,前一個雖然也是楚國的“城”,但它在“方城”之外;後一個則是屬於楚國經濟重鎮之一,位於“方城”的之內。
楚國為什麼會修建“方城”呢?這裡面有非常曲折的故事,包括曾經的楚國打不過鄭國,不得已之下一再修建城牆用來作為防禦鏈,再慢慢把各個城牆段給連線起來,也就成了一道長度將近兩百里的長城了。
“我聞許在‘湛阪’之南?”呂武也是才剛知道這個訊息的。
這個許國一再搬家,幾年前才剛剛又給搬家了一次。他們從現代的許昌市附近,搬到了舞陽市以西,緊緊挨著楚國的“方城”,同時又跟蔡國成了鄰居。
許國一直搬家很“傷身”的。每一次搬家不但要放棄開發好了的農田,連帶到了新地點還要一切從頭開始。
那種行為讓許國很難有穩定的發展空間,整個國家的人口一度減少到一萬人以下。
現在許國有多少人口?好像是有個將近三萬人。
只有三萬人就是一個諸侯國?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小型諸侯國,現如今可能比較少,春秋初期足有三千多個。
事實上,春秋初期要是有三萬人多的人口都能算是中等強國,一些舉國上下只有個兩三千人的諸侯國更多。
時間走到了春秋中葉,還存在於世的各個諸侯國,他們多多少少都幹過兼併他國的事情,吞併越多的國家,目前不一定是最強,但怎麼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呂武為什麼會提到許國?只因為鄭國很雞賊的沒有直接入侵楚國,大軍逼近“湛阪”才發現有那麼一個許國窩在那裡,又從別的渠道得知許國現在是楚國的小弟,一想“敢情好!打了小的,肯定會惹出老的。就打你了。”,逮著許國就是一頓揍,偏偏還不給打死。
“鄭侍我不誠。”士匄覺得自己又抓住鄭國的一個把柄。
現在的情況是,捱了打的許國一臉懵逼,好幾次找鄭國人訴說“我無罪”的那一套;親自統軍出征的子產沒逼逼叨別的,告訴許人“我就是打你,怎麼著啦?不服氣,打不過?去找你們老大啊!”。
鄭國表現出來的惡霸嘴臉簡直是要把許人給氣死了。
還講不講“禮”了嘛!
周禮裡面有規定強大者不能任意欺凌弱小的哦。
當然,周禮的那個規定是為了限制各個分封國互相兼併,達到周王室永遠牛逼的效果。
只是吧,不能互相兼併什麼的早被各個諸侯國丟到一邊,後來要是沒有晉國扛起周王室的大旗,稱霸之後對周王室制定的秩序進行維護,信不信“東方世界”要比現在更亂。
很傷心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的許國跑去找楚國告狀了。
刻意讓許國能跑出去告狀的鄭國,他們得知許國總算去找楚國求救,陷入了極度愉悅的歡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