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子師氏”是鄭國公族的一員,血脈關係上遠一些,同時也沒落了。
為什麼尉氏明明才是真大佬,反而讓侯晉那麼活躍?聽說過
“幕後之人”這個稱呼嗎?尉氏顯然想扮演這個角色。
呂武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心態在聽士匄述說鄭國那邊的情況,大體上並沒有什麼內心波瀾。
事實上,一應是公族政治的列國,他們內部的矛盾並不比晉國這邊小,只是列國的矛盾跟晉國掉了個而已。
晉國這邊是卿族壓制了公族。
各個諸侯國則是公族對非公族的貴族形成全面壓制。
認真說起來,晉國這邊的情況在當前時代才是一種不對勁,偏偏晉國非但沒有霸權即將衰弱的跡象,反而變得越來越興盛,給予很多人一種錯覺。
什麼錯覺?各國的公族以為自己是錯的,非公族的貴族則是認為公族封主已經腐朽,到了應該“換新天”的階段了。
呂武聽完士匄的講述,問道:“你欲如何?”
士匄連猶豫都沒有,直接說道:“不可使子產‘弄法’功成。”
沒什麼意外。
從國家的角度,鄭國變法圖強對晉國一是有利,長遠角度則是對晉國有害。
現階段晉國在楚國的爭霸遊戲中用得上鄭國,也就是所謂的一是有利。
晉國不可能永遠跟楚國糾纏不輕,不管是晉國在爭霸中勝了或敗了,乃至於是出現一個不敗不勝的局面卻是不再繼續爭霸,有一個強大的鄭國當臨時都不是好事。
所以,長遠角度思考下來,鄭國變強對晉國明顯是有害的。
範氏卻沒想那麼遠,他們對鄭國已經產生野心,哪能容忍鄭國圖強的嘛!
士匄覺得自己大體上能瞭解呂武的執政方針,說道:“鄭不可強,亦不宜過弱。我可驅之與楚相爭?”
呂武補了一句:“宋與楚乃世仇。我觀吳亦敗之不甘。”
鄭國弱嗎?那是相對於晉國和楚國而言。
換作衛國、曹國、等等一些三流國家對上鄭國,一下子就會顯得鄭國很強大了。
強或者弱,要列上相爭的所有物件,不然單純講強弱就是在瞎幾把扯淡。
鄭國和宋國是公認的二流強國。
吳國有點不好單純從國力角度來評價強弱,要看看他們到底有多會玩。
宋國和鄭國這兩個二流強國再搭配一個不講規矩的吳國,有中原霸主在後面虎視眈眈,怎麼都能跟楚國掰一掰腕子的吧?
士匄當然有那麼想過,也就是讓鄭國、宋國和吳國能合作一塊搞楚國。
想法是有了,怎麼去操作很考驗智商,甚至關乎到交際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