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呂武一點瞧不起秦軍騎兵統帥的意思都沒有,甚至高看了不少眼。
他們在進行的戰爭已經不是“諸夏傳統”的模式,打的是一種沒有規則的戰爭,再怎麼謹慎小心,一點都不為過。
很多人會對“無過便是有功”感到嗤之以鼻,不會設身處地想想,自身是個什麼情況,對方又是哪般模樣,單獨去觀看結果,忽略了其中的過程。
成了的,各種腦補、洗地加美化。
敗了的,各種忽視、嘲笑加抹黑。
不過,人的天性就是那樣,也就有了“成王敗寇”一說。
事實情況也是,勝者無可指摘,敗者墳中委屈。
今天,無地像往常那般進行窺探,越來越覺得事情不對勁。
陰氏和魏氏的輔兵一直在收集各種材料,樹林被砍得不成樣子,各種灌木以及荊棘被清理,動作大得令人不思考都不行。
靠近渭水約七八里的平地,一個四四方方的溝渠正在被挖掘。
無地派人冒死靠近了觀察,發現溝渠的寬度約有五米,深度大概是三米?
後面,陰氏和魏氏的輔兵弄來削尖的長木樁,緊靠溝渠斜著向外插了一排又一排,儼然就是在佈置硬寨級別的防禦工事。
看到這裡的秦國貴族,他們完全明白呂武就是在搭建一座用於打防禦戰的營地。
這座硬寨可能不比城池防禦力高,關鍵比建設城池更加容易。
它哪怕這一次沒有用上,陰氏完全能夠進行駐軍,成為繼“吳陽”之後埋在秦國腹部的一枚釘子。
秦國眾貴族認為自己猜測無誤,認定呂武就是在結硬寨,反倒是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鬱悶了。
嬴武說道:“我等在此已無功用,早歸詳細稟於君上。罷兵止戰,率兵來攻,由君上決斷。”
一些訊息當然早就傳回去。
然而,小兵的視野就那麼大,知道的資訊也有限,只能起到“帶個話”的作用。
他們身為將領,資訊方面遠比小兵佔據優勢,親自回去怎麼都能來個“奏對”的效果。
也就是,他們能更詳細地述說情況,秦君嬴石有疑問能及時答疑解惑,甚至可以根據現場問答來給予秦君嬴石提供一定的意見參考。
秦君騎兵退卻,瞞不住呂武。
他只是出動陰氏騎兵尾隨十餘里,沒有要求有所斬獲。
沒辦法的事情,陰氏的騎兵建設也是起步階段,很多東西需要進行摸索,累積足夠的經驗,再來整理出一套合適自身的戰術戰法。
其中,合適自身最為重要。
不是有一句話嗎?叫:打鐵還要自身硬。
畢竟,別人用起來很利索又有用的戰術,自己用起來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
拿這一次秦國派騎兵過來襲擾為例子,他們在學呂武運用騎兵的方式,應用和戰果方面只能說稀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