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呂武多想,晉國為“卿”的兇險程度超乎想象。
在“鄭縣”屯兵可以作為陰氏和魏氏西征的支援部隊,同樣能南下攻打伊洛之戎。
那是建立在陰氏和魏氏與秦國征戰,不遭到慘敗的前提之下。
一旦陰氏和魏氏敗得太慘,集結起來的中軍和下軍肯定會支援,誰知道到時候是不是會順帶將陰氏和魏氏給收拾了呢。
成為晉國的“常務卿大夫”還滿腦子其樂融融的觀念?思維一定是不夠警醒。
來自國內的壓力沒有壓垮呂武,相反讓他的鬥志更為旺盛。
只是吧,一些做好的部署肯定不會輕動。
他對祁奚說道:“我部不欲速進,煩請告知君上,中軍、下軍集結從緩。”
為什麼要跟著秦國的節奏走?
秦國大肆集結兵力,必要的民伕肯定也進行了徵召,那麼多的人吃馬嚼,每天都在損耗資源。
陰氏和魏氏同樣集結兵力在消耗糧秣,問題是陰氏和魏氏的封地並沒有遭到戰爭破壞,距離不是太遠,運輸損耗承受得起。
秦國最為富庶的都城附近可是被呂武率軍犁了四次,足足四次啊!
也就是說,集結到“雍”周邊的秦軍,他們所需補給是需要從其它地方調運過來的。
祁奚愣了愣,想說什麼張了張嘴,沒說出來。
有一小會,他才行了一個禮,回去通知隊伍準備踏上歸途了。
陰氏和魏氏聯軍不馬上進軍,不是純粹要跟秦國拼資源損耗。
實際上,拼資源對誰都沒有好處,完全就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選擇。
如果是國戰模式,自然是關係不大,反正消耗資源的不單是陰氏和魏氏,其餘各家也在消耗。
光是陰氏和魏氏在損耗,其餘各家沒有損失,他們就要悠著點了。
“秦庭大兵以待,每時糧秣損耗重也;此刻必急不可耐,我自不欲此時進兵相抗。”呂武還是要跟魏氏一眾人講清楚,免得出現什麼誤會。
現在的人腦子裡沒那麼多彎彎繞繞,導致魏絳得知沒那麼快進軍,產生了很大的困惑。
他想的是:“上軍將沒有必勝的把握嗎?”
誰讓現在不流行“兵者,詭道也”的那一套呢?自然也就不存在什麼雙方主將在心智上的較量,看待一件事情產生的想法會比較“直線”。
那麼以來,會讓呂武的玩法顯得比較“高階”。
看到魏絳不理解又沒有多問,呂武索性也就不進行任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