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幹仗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在今年發生了國君薨逝的事件,等於晉國進入喪期,誰頭鐵敢在這種特殊時期來招惹晉國?
在呂武的力主之下,晉國對國君的喪事辦得一絲不苟,也就是該給什麼樣的規格一點不少,要用到的陪葬品齊全。
喪禮先在“新田”舉行,等待列國的代表過來參加完畢,場地換成了“絳”那一邊。
這個“絳”是“曲沃一系”的“公共墓地”之類的定位,晉國的一國之君薨了都是葬在“絳”這邊,公族的大部分族人也是選這裡。
由於晉國早就廢除了人殉,自然看不到大批什麼人被驅趕進地下墓室再落閘的場面。
在晉國最為隆重的陪葬品是戰車,規格最高的就是含“金”量充足的款式。
那個“金”是銅,也就是打造戰車時使用了大量的銅製品。
除了戰車之外,陪葬品缺不了各種型別的燈具,造型方面會比較講究一些,規格最高依然是採用全銅打造而成。
再來就是另外的銅製品和陶製品,像是一些諸侯才有資格使用的酒爵、食鼎,其餘用餐工具等等。
眾多的陪葬品中還有兵器和甲冑,一般是穿在木人身上。
如果是銅製品,鑑於青銅雖然也會生鏽卻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關係,後世考古還能看到個模樣,儲存手段了得則會跟新的一樣。
使用鐵製品的話?不用兩千年那麼久,以墓室的潮溼情況判定,幾十年鐵器就該變成一堆鐵屑了。
要說姬周的陪葬品裡面什麼最高貴,無疑是一件由玉石製作而成的甲衣,它就穿在姬周的遺體身上,釘上棺木再封閉墓穴,不知道多少年之後能夠重見天日。
墓室封閉之後,國家級別的“大巫”又是一陣唱唱跳跳。
別說,級別越高的“巫”,他們吟唱什麼玩意很難聽懂,聽著卻是能感覺到遠古與滄桑,聽起來還是挺帶感的。
呂武能發覺中行吳對姬周的喪禮規則有意見,可是中行吳有意見又怎麼樣?
身為人臣在很多事情上吃虧是一種必然,稍微強硬點都可能被傳為囂張跋扈,不是權臣也要被戴上個權臣的帽子。
而作為君主,他們的囂張跋扈會有另外的解讀方式,國家強盛被稱呼為霸氣,國力每況日下則視為暴君、昏君啥的。
“如此作為,於風評、國事皆有利也。”呂武只能這麼安慰中行吳。
心裡有恨又極度不爽的中行吳能怎麼樣?他除了繼續恨和不爽之外,什麼都做不了。
甚至可以說,中行吳要慶幸自己不是元戎,要不然需要忍著極度的噁心不適,一樣將姬周的喪禮辦得風風光光。
沒辦法的事情,常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政治人物嘛……
新的王朝給上一個朝代的末代之君定諡號,肯定是哪個差就選哪個,用以強調新朝廷的建立是順天應命,從而產生一個叫“成王敗寇”的成語。
不是改朝換代的背景,以臣子的身份給君主定諡號,君主得到的諡號越差勁,只代表一眾大臣也不咋地,甚至要跟著一塊遺臭萬年。
哪怕呂武想要操作點什麼,針對的物件只會是晉國的末代之君,理由當然也是用來彰顯新朝廷的偉大、光明、正義和順乎時代的召喚。這個不取決於晉國的末代之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純粹就是一種政治需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