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呂武和士匄現在有多犯愁。
他們搞不懂國君得自爆行為是有什麼目的,思來想去國君這麼幹會有好處,問題是會給下一任國君埋下極大的隱患。
必須瞭解春秋中葉,才會搞懂很多的東西。
或者說,閱讀史書必須契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以及普遍的民情、思想,才能將事情真正的洞察。
有很多的事情用現代的思路去評判古人的所作所為,就是用後世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在進行思考,得出來的結論肯定是現代人的理解,也許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
國君承認殺死中行偃?其實就是一件代價不大的事。
現在當然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死”這麼種玩意,只是國君殺死一個臣子的代價要遠遠小於臣子弒君。
首先要明確一點,也就是中行偃參與了弒君,等於荀氏(中行氏)產生了不忠的行為,再跟公族結仇了。
以上面那個為基礎,既然荀氏(中行氏)先出招了,難道不允許公族進行報復?恐怕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以春秋時期……,尤其是晉國的自有國情,國君不像其餘諸侯國的一國之君那麼有權力,屬於國君應有的尊嚴還是該有。
這樣一來,晉君無法像楚君那樣,也就是楚君想讓哪個臣子去死,臣子不自己去死,楚君哪怕臣子沒有罪名也能夠名正言順地下令動手。
目前南方的諸侯國跟北方的諸侯國有比較大的不同。
南方霸主楚國帶動的風潮是,國君哪怕不是一言九鼎,也是話語權極重。
在北方則是在晉國的帶動下,北方各個諸侯國的臣從某種程度上能夠跟一國之君相抗衡。
這樣也就出現了一種很涇渭分明的區別,南方的一國之君想搞垮誰或是殺死誰不麻煩,北方的一國之君想弄誰需要三思而後行。
從某種角度來解釋,南方諸侯國的臣是“臣子”的一種,北方諸侯國的臣則是“臣工”這種。
什麼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啊。
“臣子”就是君王麾下可以任意差遣和打殺的奴隸。
“臣工”則是眾人給國家的打工人了唄。
無論是在任何時代,主人想怎麼弄奴隸就那麼弄,再有權威的老闆想搞打工人頂多就是辭退。
說白了就是“臣子”連自己的死法都沒資格選,“臣工”幹得不爽還能噴老闆一頓再辭職走人。
當然了,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能有,像是某個朝代,大臣想給野豬皮當奴才還要論資排輩,一個奴才的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搶,給個高官厚祿都沒有奴才的地位吸引人。就問,思想到底扭曲成什麼樣,賤不賤吧。
然而,瞭解到那個時代奴才才是“貼心人”會有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和是個金飯碗,相反殺個大臣扭斷小雞仔脖子還容易,就能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去搶個“奴才”的地位了。
當奴才遠比當大臣有排面,並且奴才跟主子是榮辱與共的關係,大臣頂多就是個臨時工。這種社會現實之下,想著當奴才,是不是就挺能理解的?
所以,閱讀歷史真的需要契合當代的情況,每一個時代總是有屬於自己的“流行”,免得很多事情看來是那麼回事,然而真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