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吳打從心裡覺得呂武太猛了。
晉國沒有任何一位元戎在就職後連續出兵的例子,並且每年的交戰對手不止一個。
呂武就職元戎之後打了六場戰爭,規模最大的無疑是“沫之戰”,折騰了好幾個國家。
齊國被肢解,留下了不少的後續。
衛國乾脆沒了三分之一的城邑。
鄭國佔了六場戰爭中的三次,眼見著梅山以北的城邑也要丟。
晉國吞併衛國大河北岸城邑不算在六場戰爭之中,只因為頭鐵的衛國貴族抵抗沒有形成規模。連這種交戰都算的話,哪可能只有六場戰爭。
“現在輪到魯國了?”中行吳當然知道魯國是個什麼德性,對這麼一個嘴炮王者沒什麼好感。
魯國對晉國處置衛國有所怨懟。而魯國的怨懟產生得很是莫名其妙,要有也該是恐慌吧?
衛國的下場算是一種衛君衛衎的“求仁得仁”,反正絕不是晉國在無理取鬧。
事實上,晉國不處置衛國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幾乎是鼓勵各個諸侯國跟晉國過不去了。
所以,魯國產生恨意和感到失望是幾個意思啊?
呂武一直以來對魯國已經足夠忍讓和照顧,不是存在什麼顧慮,是先有智氏頂著,後面輪到要給魏氏面子。
負責魯國邦交權的是魏氏,晉國這邊不破壞規矩為前提,誰的負責物件作死,該由哪一家去進行處置。
這就好比如莒國一再作死,沒有得到呂武的同意,晉國無法繞過陰氏去處置莒國一樣。
士匄是得到了呂武的首肯才出兵攻打莒國。
呂武同樣是得到魏琦的授權才能處置魯國。
一定是晉國過於照顧魯國的關係,才搞得魯國無法認清自己的定位,偷偷摸摸在史書上黑晉國也就算了,近年來嘴巴嗶嗶叨個沒完,著實是太欠收拾了。
呂武對中行吳的命令是,監督魯國退出從齊國那裡佔領的城邑。
如果魯國死皮賴臉不想走?下軍已經得到元戎的授權,能夠直接武力驅趕任何一個魯國人。
跟呂武以往的操作一般,下軍會先抵達作戰位置,到時候晉國的使節恰好到“曲阜”進行通知,手續方面絕對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什麼情況呢?大概就是魯國君臣知道那麼一件事的同時,晉國下軍已經展開行動了。
中行吳得到這麼一個任務感覺很頭大。
範氏計程車魴出征南燕以及山戎,死在出征途中。他的兒子彘裘接管了兵權,內定成為下軍佐。
等於說,下軍目前由中行吳全權負責,有什麼事情需要單獨去扛。
各國對攻打魯國都有顧慮,一來是魯國的根腳是周天子的史官,再來就是魯國人真的太能罵了。
周天子式微之後,魯國作為“天子史官”的職權有跟沒有不存在區別,僅是剩下能夠查閱各國曆史再進行整理,不像早期需要派遣史官到各個諸侯國。
另外,按照周禮的制度,有權建立“圖書館”的只有周王室和魯國,其餘列國是沒有這項權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