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戰勝霸主國啊!
哪怕僅僅是一場小勝,對於一箇中等國家或小型國家也是天大的事情,能夠增強國民自尊心不說,提高國民自豪感肯定也是必然。
子耳很快放棄了那種想法。
晉國如果陷入整體衰弱,他們當然不應該放過那樣的機會。
關鍵在於晉國非但沒有衰弱的跡象,幾年間先後幹挺了兩個一流強國,招惹這麼一個霸主完全是夜裡挑燈籠到廁所——找屎啊!
“我軍陣前乃是晉新軍佐。”皇耳很是躍躍欲試。
晉國的新軍佐不就是趙武嘛!
趙武很年輕就成為晉國的“卿”了,好幾年也沒聽說幹成了什麼事業,前一段時間還差點被擼下卿位。
各個諸侯國已經摸清楚了晉國的套路,但凡在卿位坐不穩的晉“卿”一般都不咋地,不是缺乏軍事技能,便是家族內部不穩。
現在人們的觀念很直接,不管是沒有軍事技能,還是無法管理家族,認定這樣的人哪怕獲得高位也難以有什麼作為。
更通透一點的講,幹啥啥不成的人偏偏坐在高位,分明就是個等著別人去拿的經驗包啊!
“趙氏數代有德,必將萌蔭趙武,我不可輕率而為。”子耳很委婉地拒絕了。
神經病嘛。
打贏趙武這個弱雞對鄭國根本沒用,還可能招惹上呂武、士匄和中行吳。
換作魏琦或士匄還有點拼一把的價值,比如展現出鄭國還是有拉攏必要的。
為什麼打趙武會招惹上呂武、士匄和中行吳?因為趙氏與陰氏、範氏和荀氏都是姻親唄。
同等實力之下,姻親什麼的很虛。
弱者敢去挑釁強者,姻親的價值就會得到體現。
真的不要太現實。隨手能捏死的事,敢招惹很可能真的就被順手捏死了。這個就是為什麼某些人知道某個弱者有靠山會處處忍讓的原因,怕的不是那個弱者本人,是弱者身後的靠山。
皇耳不懂子耳的顧慮,強調道:“我三‘軍’,趙武不過一‘軍’有餘。且我聽聞趙武麾下來自晉公族。”
四萬打一萬五,為什麼不打?
晉國公族是個什麼戰鬥力,他們之前已經試探出來,完全有的打!
子耳乾脆就不理皇耳了,內心還一陣陣的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