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範氏和趙氏聯合攻打伊洛之戎的行動,成功也失敗了。
他們的成功在於佔下了不少的土地,損失方面卻是比預估的要慘重,繳獲彌補不上損耗。
伊洛之戎並沒有投降,他們的選擇是徹底和晉國槓上,並且聯合陸渾戎、蠻氏開始了對周王室的襲擾。
對此,周王室叫苦連天,周天子派出公卿到“新田”進行譴責,不但將範氏和趙氏搞得灰頭土臉,晉國在“國際”上的風評肯定要變差。
這樣一搞,範氏和趙氏頂著周王室和晉國內部的壓力不得不做點什麼,比如加強對伊洛之戎的攻伐,想辦法瓦解伊洛之戎、陸渾戎、蠻氏的三方聯盟。
所以,近些年也就不但是陰氏、魏氏大肆打私戰,範氏和趙氏同樣一直在打。
能夠起到比較的是,陰氏和魏氏完成了戰略目標,範氏和趙氏卻有點麻煩越來越大的趨勢。
呂武所知道的是,範氏和趙氏用“傳統”的方式在打這一場戰爭,他們在伊洛之戎身上屢屢品嚐到“不講武德”的虧,導致範氏和趙氏扭轉思維也開始不講規矩了。
隨著範氏和趙氏思維得到改變,伊洛之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不好過,戰爭則是暫時看不到會停止的跡象。
“如我所知,趙氏一再徵召,動用兵力多則三‘師’之數?”呂武看到魏琦點頭,用比較驚訝的表情問道:“趙氏封領數歲劇增,兵力亦是如此?”
魏琦說道:“三‘師’之兵已是趙氏極限。”
魏氏近期跟趙氏很不對付,情報方面應該是可信的。
呂武願意相信還有另外的理由,幾年來晉國變得有些瘋狂。
陰氏最多的時候動員了一個“軍”又三個“師”。這裡面當然不全是“野戰部隊”,也就是說素質方面參差不齊。
魏氏動用兵力一度達到一個“軍”,裡面的兩個“師”又兩個“旅”西征,一個“師”跟隨國君南下參與會盟,剩下的則是在封地進行任務。
近年來瘋了一般用兵的是範氏,一度達到了兩個“軍”又三個“師”的數量。
不管範氏拿那些兵力用來幹什麼,反正是將其餘各家嚇得不輕,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效應。
比方說,呂武得知範氏動用了兩個“軍”又三個“師”的兵力,趕緊地集結新的部隊待命。
其餘各個家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危機感。
中行偃一看肯定也覺得不得了,被動地在荀氏和中行氏徵召起了一個“軍”又兩個“師”。
智罌則是徵召起了一個“軍”擺出嚴陣以待的防禦架勢。
韓氏的當家人韓起一改韓厥時期的低調,徵召了四個“師”。
其餘各個家族,可能存在一些大著膽子藏拙的家主,大多數則是拉出了本家族所能湊起來的兵力。
結果是一圈看下來,晉國真特麼不愧是個軍果主義國家,全國貴族集結的總兵力都快達到十四個晉國“軍”了!
那可是晉國編制的“軍”啊!一個軍五百乘戰車和三萬七千五百人,十四個“軍”就是七千乘戰車和五十二萬五千計程車兵。
當然,先不管那五十多萬士兵到底是個什麼成份,光是數量就讓人一聽渾身顫慄了!
事實上,五十多萬人裡面,“士”和“徒”的數量佔比絕對高不到哪去,剩下的那些也絕不可能全是“羨”,拉起來湊數的農夫肯定不在少數。
軍果主義國家是什麼特色呢?大略上來說就是一切為了戰爭服務,兵力動員率誇張只是一個基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