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成為秦國執政乾的第一件事情,是讓白翟這個勢力單位變成歷史上的一個“符號”。
簡單說就是,他組織起了一場滅國之戰,將白翟給滅亡了。
在這一場滅國之戰中,陰氏和秦國各貴族組成兩個“周禮”的“軍”,也就是出動一千乘戰車和兩萬五千士兵,對白翟實施了毀滅性的打擊。
白翟的一批首領腦袋與身體分家,約兩千餘部眾死在戰爭之中。
這一場“大戲”當然是呂武的精心安排,算是給秦國報了仇,同時弄死不甘被吞併的白翟貴族以及那些死硬分子。
呂武帶著軍隊滅掉白翟之後,沒有選擇當即歸師“雍”,他們向西北而去尋找義渠人,深入義渠地盤約兩百里,消滅了進軍路上的幾個義渠人部落,快快樂樂地滿載而歸了。
秦人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勝利的甘美,滅掉了有深仇大恨的白翟,又將義渠的乘人之危報復回去,心裡的抑鬱得到了發洩。
他們又見識到呂武對有功之人的賞賜很是公平公正,一系列戰後重建的方案也是一再出臺。
儘管不少人心裡對呂武擔任秦國執政依然心裡反對,不得不承認的是呂武正在幹讓秦國從泥沼中爬起來的正事,作為一名執政優秀到令人無話可說。
事實上,呂武帶去獲利功勳的秦人,八成就是想要讓立功的群體,兩成則是為了立人設才帶上。
戰事是由呂武在指揮,想讓誰立功就是誰,不想讓誰立功也不會委派看著就是會失敗的任務。
正確的做法是,委派那些不想被立功者去幹看著會成功,幹了卻不一定行的任務。
做事者失敗也就失敗了,成功代表有能力。而這一部分屬於呂武必須拉攏,拉攏不成功需要剪除的物件。
所以了,有功勞必然獎賞這種事情呂武不會漏掉一個,拿到手又能不能捂住……,呵呵!
呂武還做了另外的事情,包括以秦國執政的身份派遣使節團到“洛邑”謁見周天子,通報秦國先君嬴石病逝的訊息,嬴石獲得了“慜”這個諡號;秦國新君繼位,需要得到來自周天子的認可;秦國滅掉了白翟,進行誇耀武功。
在定諡號這件事情上,呂武從頭到尾都沒有發聲,任由秦國貴族去商議和最終確定。
某種程度上來說,成為秦國執政的呂武應該參與才對,不然就是一種失職。
只是吧?秦國先君嬴石為什麼而死儘管被刻意弱化,跟呂武還是脫不了關係。
秦國先君嬴石不是死在呂武手上,算是一塊遮羞布了。
秦國前往“洛邑”的使節團,由秦國的“傅”梁興為正使,秦公室成員贏造為副使。
梁興是呂武的臣下之臣,所以……懂的吧?
這個“傅”是官職,在秦國的職責範圍是輔佐國君管理國家。
他們的隊伍之中,光是攜帶禮物的車就有二十輛之多,周天子和周室公卿必然是會肥一波的。
周天子有權知道秦國發生的事情,同樣有權干涉秦國君主之位的變更。
當然,周王室衰弱之後,周天子一般只有承認的權力,沒有拒絕的資格。哪怕有時候不承認,搞到最後丟臉的人只會是周天子自己。
呂武並沒有將自己成為秦國執政的訊息派人送回國內。
一個人在多國擔任官職?春秋初期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時間越是往後推移則越變越少。
以晉國的其餘“卿”為標準,呂武多少算是開啟了先河,還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的後續。
呂武在做這一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將所能想到的利弊,進行思考和權衡。
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要達到的是將“取而代之”完成。因此在所有的權衡之中,擔任秦國執政才是最重要,哪怕是會付出一些代價也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