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雃沒有走。
秦軍卻是在撤軍了。
雨並沒有停止,秦軍這邊由秦君嬴石的車轅上豎著“王旗”,大搖大擺地出了營,隨後則是成佇列的秦軍跟隨。
一直在盯著秦軍營盤的晉軍斥候回來詳細稟告,包括不確定秦君嬴石是不是真的在有“廂”的車駕上,出營的秦軍不少於三萬,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左右的秦人騎兵。
這一次秦國到底出動了多少兵力東征?騎兵數量三萬,傳統部隊約是六萬左右???
帶著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是,能夠從旌旗上判斷秦國的三“軍”齊出,其餘部隊則是隻能用目測來估算一個大概數量。
講一句大實話。諸如秦國這種“呼朋喚友”的出征模式,秦軍高層都不一定知道參戰人員的準確資料。
這種現象不獨出現在秦國,進入到“封君實權制”的楚國就經常搞不明白己方到底出動了多少軍隊。
而晉國很少會出現這種稀裡糊塗的狀況,原因在於晉人的“死板”性格和對軍事的“刻板”要求,再來是各“卿”統兵出征前會搞清楚自己所領之“軍”的構成。
晉國對軍事的重視程度到什麼份上呢?讓哪個貴族必須帶來多少著甲士兵,某軍團的軍尉、師軍尉、旅軍尉將負責查驗。
那一套各級別單位的“尉”制度,能夠視作軍法官的補充部分,不受軍司馬(憲兵頭子)的統管,直屬於一軍之“將”管轄。
所以,晉國正兒八經的出兵模式,編制中有多少士兵,存在多少著甲士兵和無甲士兵會有很仔細的資料和記錄。
沒有穿越之前,呂武說什麼都不信春秋中葉就有這麼一套成熟的軍事制度。
他後來倒是搞懂了一件事情,晉國正是在周禮的軍事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沒有搞出軍功爵的那一套,還是硬生生地打造成了一個軍事霸主國。
另外,動輒出兵十幾萬士兵這種事情,看著也挺魔幻,尤其是在春秋中葉。
事實是,晉國的一個滿編軍團就是三萬七千五百士兵(戰兵),長期至少有三個軍團的編制,後來增加到四個軍團的規模。
在沒有呂武的原版歷史上,晉國屢屢一出動就是四個軍團,跟秦國打,跟楚國打,每一次出兵的數量就是十五萬士兵。(史實,非作者胡言亂語)
所以,春秋中葉就能這麼搞,很難令人理解到底什麼樣的國力才能辦到。
不過,想一想到戰國時期,動輒就是徵召幾十萬的兵力,好像變得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大概就是源於需要,迫使各國高層對人口的利用率加強,乃至於是利用到了極限?
做得最好的當然是秦國,以秦昭襄王時的資料,秦國總人口應該是三百萬左右?白起在“長平之戰”一下子就動用了六十萬的軍民。
也就是說,三百萬的男女老少秦人,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實際加入到戰爭中去,為白起戰勝趙軍而服務。
而動用了四十五萬軍民參與到“長平之戰”的趙國有多少人口?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長平之戰”的發展以及後續推測,趙國當時的總人口應該是在四百萬左右。
那麼,趙國對人口的利用率明顯不如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趙國人口有效利用率達到九比一,跟秦國五比一的利用率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後面的一些王朝,總人口達到萬萬,動用十來萬大軍國力就撐不住。
是不是隻存在國家高層管理國家方式的不同。
什麼時代能夠動用多少軍事力量,能不能進行維持,屬於國家管理者的能力問題?
呂武需要搞清楚秦國將人力利用到什麼程度,以此來判斷秦國的真實情況。
這一次戰爭,攻下“雍”什麼的只是次要,首要的軍事目標一直沒變,也就是持續性地打擊秦國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