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提出來的方案挺現實的。
他們認為欒氏和郤氏相加起來過於龐大,哪怕欒氏和郤氏失去了主事人,一樣不是單獨一家好啃的。
這一點,智罃和士匄都要承認。
智氏也就是智罃為“卿”之後才發展起來,只是在“邲之戰”遭到了當頭一棒,緩了二十來年才緩過勁來。
他們現在又有中行氏的拖累,一個處理不妥當,指不定還要栽個大跟頭。
範氏倒是很強。
只不過,範氏剛剛歷經新家主上位,內部整合都不一定完成。
他們單獨去啃欒氏或郤氏未必啃不動,只是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會有多大折損呢?
別搞到最後,吃下的東西多,損失卻也太大,場面不但會跟尷尬,也將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
魏氏提議整合國內所有能整合起來貴族,組成聯合指揮部,協調著來解決欒氏和郤氏。
一旦功成,再根據各家的功勞,對欒氏和郤氏的封地,進行有功必賞的操作。
這讓智罃和士匄很是猶豫不決。
他們肯定是想吃下最肥最美的那一塊肉,關鍵又怕自己損失太大。
要是依照魏氏提議的方案,迎立新君的事情就該緩一緩。
需要緩一緩的原因在於,他們不想搞到最後,怎麼分食欒氏和郤氏變成由新君來裁決。
“不若先為行之?”士匄琢磨著,不管誰成為新君,一樣都要看他們的眼色辦事。
智罃還是非常猶豫。
強行攻打欒氏或郤氏,想得到哪塊地盤就是哪塊,不用看其他家的臉色。
哪怕短時間內損失大一些,拿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在於,智罃又怕讓晉國陷入無法控制的混亂,乃至於是出現國力大損的局面。
說到底,智罃是想發展智氏,也不想晉國從此一蹶不振。
到了他的這種身份地位,哪能不明白只有晉國繼續保持強大,像他們這種人才能接著作威作福呢。
如果晉國完犢子了,他們的家族再強,也是無水之魚嘛!
智罃在思考,怎麼既能讓智氏獲得最大好處,又能保持晉國強大的法子。
士匄簡直要被急死了。
這位年輕人沒想太多,只知道欒氏和郤氏倒下,範氏是目前的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