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國君再次召開“卿”級別的會議又是在半個月之後。
新一輪的會議開始之前,眾“卿”沒少聚會商議各職位的歸屬問題。
討價還價之後的各職位名單將由中行偃交給國君。
需要半個月之久,一方面是幾個“卿”都有自己的訴求,再來就是國君多次駁回中行偃提交的名單。
最後確定下來的是:
元戎中行偃兼任司馬,中軍佐士匄兼任士師。
上軍將呂武兼任司徒、內史,上軍將魏琦兼任御史。
下軍將智朔兼任中尉,下軍佐趙武兼任司寇。
當然不是所有官職都被六“卿”包圓了,還留下不少官職可以讓國君去任命其他人。
等待所有官職得到確認,之前耽擱下來的事情就必須馬上得到處理。
在這種背景下,智罃和韓厥先後離開“新田”各歸封地。
比較神奇的是,後來智罃的病好了,相反韓厥卻是真的生病。
今天,呂武得到中行偃的邀請一起接見來自鄭國的子駟,隔壁則是士匄帶著魏琦接見來自吳國的子遠。
從來使的字首來看,能夠看出兩位正使都是各自國家的公族,可能是公子或公孫之類的身份。
子駟的正式稱呼叫公子騑,他的全稱則叫姬騑(fēi),身份是鄭國的執政大夫。
看著和聽著都挺複雜,不一樣的場合怎麼去稱呼就存在講究了。
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呂武只會發揮眼睛和耳朵的作用,暫時忘記自己還有一張嘴巴。
子駟對晉國元戎和上軍將接見自己還是感覺受到尊重的。他講了一些自己本不該來,還是來了之類的話,隨後開始講起了鄭國的難處。
什麼“不該來又來了”之類,使得呂武怎麼聽著都覺得有點“古龍”的味道。
話好說,鄭國的難處關晉國什麼事?甚至晉國應該巴不得鄭國難處越多越大越好才對。
然而,以春秋時代的複雜性質,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