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軍南下的國君在兩個月後帶著部隊回到“虎牢”了。
宋彬進行了目測,國君帶去多少軍隊就帶回多少。
需要目測,主要是互相之間沒有進行資訊互通。從這裡也能看出是一件好事,說明壓根就沒有發生什麼壞事。
帶出去多少軍隊又回來多少,可以預見這一次晉國和楚國只是對峙,雙方對交戰這種事情存在顧慮。
“楚軍退卻,鄭國盟我。”國君對眾人是這麼說的。
這個“盟”不是結盟,只是一種暫時的罷兵休戰。
晉國這邊對楚軍為什麼後撤很好奇,沒有相關的資訊渠道,也就只能是好奇而已。
那麼,楚軍又為什麼會後撤呢?原因在於吳國和陳國發生了對楚國來說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吳國已經開始反攻入侵境內的楚軍,雙方在衡山周邊爆發了一場血腥的交戰,以吳軍敗退為結束,楚軍卻也損失慘重。
然後是楚國自己先搞么蛾子,操縱頓國跟陳國交惡,導致陳國出兵包圍了頓國。
兩件事情的發生讓跟晉軍對峙的楚軍不得不後撤,他們準備親自下場對陳國做點什麼,以至於知道鄭國對晉國認慫也沒做干預。
話說,陳國不是楚國的盟友嗎?為什麼楚國會讓頓國跟陳國過不去呢???
這就要了解楚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他們的附庸非常多,有些附庸只是名義上的國家,打從實際上則是已經被楚國所控制;像鄭國這種體量比較大的國家,楚國難以做到控制,一般會派出貴族前往該國當客卿這類的角色,再圖謀完成控制。
楚國之所以操縱頓國跟陳國過不去,究其原因是陳國驅逐了來自楚國的客卿,而這個客卿是楚國令尹子重所指派。
也就是晉國這邊不知道南方鬧了什麼么蛾子,不然才不會撤軍回到“虎牢”,該做的是跟在撤離中的楚軍後面,再趁勢給鄭國來一記狠的。
畢竟,楚軍一旦撤離就會讓鄭國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而且哪怕晉國出現衰弱趨勢,以鄭國的實力也幹不過晉國。
這個也就能知道鄭國為什麼明明很想收復失地,卻選擇了罷兵。
鄭國這一次罷兵,將從正治立場上承認“祭”地歸於晉國,以後再想把“祭”地奪回去,他們就該想個新的又合理的由頭了。
對於鄭國服軟最感到愉快的是範氏,再來則是國君。
範氏的愉快是從此以後“祭”地將不存在主權爭議。
國君則是看到了瓦解鄭國和楚國聯盟的可能性,他估計都開始在動腦筋,想辦法將鄭國爭取到晉國這一邊。
其餘人得知楚軍撤退,鄭國也選擇了罷兵休戰,中小貴族一點都快樂不起來。
貴族帶兵納賦,服役的“徒”算是已經交了血稅,他們今年不再需要義務地承擔其它;出動的“羨”則是白白跑了一趟,家裡沒了他們這些勞動力,來了又沒有取得收穫,等於從事實上是一種血虧。
如果中小貴族這一次納賦沒有任何收穫,他們今年必然會非常難捱,怎麼可能高興的起來!
還有另外更慘的!
每一個家族中的“徒”武裝在即再出徵,需要自己保證後勤,不用家主去負擔;“羨”從武器到後勤則是由家主來承擔,等於浪費了勞動力又要進行投入。
&nmp需要好好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