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釋出出去的呂武還是感覺有些上頭。
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啊???
最不講究禮儀和不折手段的吳國都幹不出陣前刺殺敵方主將的事……,主要也是楚國不會給機會。一直在諸夏與西戎定位上徘徊的秦國倒是玩了這麼一出。
正因為連呂武都感覺到意外,秦人玩了一把出其不意,倒是抓住了無所不用其極的精髓。
只是,秦人沒想過刺殺晉國一名“卿”的後果嗎?
並且,這一名“卿”還統率大軍正在與秦軍對峙。
秦國已經不止一次對晉國不宣而戰,跑去跟赤狄、白翟聯盟再悖盟,他們在晉國那邊的名聲已經壞到不能再壞。
晉國是中原霸主,掌握著中原的話語權以及輿論權,等於秦國在中原列國的名聲肯定不怎麼樣。
或許正是因為呂武統率大軍與秦軍對峙,秦人才安排這麼一出成了血賺的刺殺。
反正秦人看到呂武一再挑釁與逼迫,認為打輸了的下場好不到哪去,不會有更差勁的結果,玩刺殺又咋地了。
大批的晉軍在戰鼓聲中列隊出營,他們先在己方營前進行整隊,再分批緩慢地向秦軍的營寨接近。
能看到晉軍是以一個“旅”為一個方陣推進的佈局,再五個“旅”行軍中彙整合為一個大方陣。
正面是一個陰氏的“師”為一“徹”,左側有來自解氏和張氏分別一個“旅”,右側則是趙氏、籍氏、先氏以及各家合成的三個“旅”。
要是從高空鳥瞰,能看到晉軍是以一種“冖”的陣型在推進,暫時看不出是攻擊陣型還是防禦陣型。
“刺殺未成,晉人攜萬丈怒火而來。”後子針看著下方的一眾秦國貴族,聲音低沉地說:“刺殺本是偶然一試,成與不成皆要在此與晉人死戰。今陰武因怒興師必自亂陣腳,乃是我等可乘之機。”
在他想來,遭遇刺殺的呂武肯定暴跳如雷,倉促的出兵對戰之下,會打亂晉國的一些佈置。
另外,他已經拿定主意,秦軍打贏自然沒有刺殺那麼一回事,輸了則由自己承擔所有後果。
這種想法頗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
看秦國一眾貴族的神態,一個個帶著憤怒與悲傷,後子針明顯是將他們的戰心給調動了起來。
前去刺殺呂武的吳榮是吳剛的胞弟。
吳剛已經知道吳剛沒死。
刺殺失敗的吳榮失去雙腿和一臂被吊在旗杆之上慘嚎,胸前還掛了一面分別用秦字和晉字寫有“冀地封主,秦之刺客”的小旗子。
另一個沒死的秦人,他被一名陰氏騎士用繩套困住在騎馬來回拖拽,淒厲的慘叫聲迴盪在雙方士兵的耳朵裡。
有大嗓門的晉人脫離本陣,來到秦軍前方不斷喊著闡述秦公子後子針派刺客刺殺呂武的罪行,搞得晉軍這邊怒火中燒,秦軍那邊心生羞愧又半信半疑。
晉軍將吊著吳榮的旗杆放在全軍的某乘前導戰車,上方那面書寫“冀地封主,秦之刺客”的小旗子太顯眼了,想讓人忽視都不行。
又有那個明顯是秦人的刺客被戰馬拖著來回拽,悽慘的下場足以令膽小者心生膽寒之念。
晉人敢幹出那兩件事,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必定是掌握了充分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