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沒有足夠無條件服從的武力,又要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威,類似的國君通常活不久。
再來是,目前追求的是君臣互相尊重。
最為重要的一點,國君現在看周王室也是老大不爽,沒覺得自己受到了來自周王室的尊重。
拼死拼活幫忙維持顏面。
不就是過程中俺強了,卻沒有變禿嘛!
你特麼就是這麼對待俺的???
至於韓厥要去攻打“大荔之戎”,相比起智罃要攻打甘國,前者無疑成了一件小事。
無論攻打甘國還是“大荔之戎”,智罃和韓厥先後開那個口,等於不是以國戰的形勢爆發戰爭,會是晉國這邊不常見了的“家族之戰”。
所謂“家族之戰”分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晉國內部因為私仇,申請的家族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開片。
再來就是,晉國的家族申請私自向外進行擴張。
韓厥進行的是後面那種。
到時候韓氏攻打“大荔之戎”只會動用家族武力,獲得什麼都算是自己的。
一旦出現韓氏打不過“大荔之戎”的情況,可以申請國家介入。
只是,國家力量介入之後,戰爭就將變成國戰,韓氏肯定就無法獨享收穫了。
國君沒有答應,卻也沒有當即拒絕。
對於他們來說,現下最為重要的事情有兩件。
等候來自周王室的訊息,看看要不要為周簡王(姬夷)舉哀,用什麼樣的規模慶賀新王登基。
第二件事情則是跟鄭國正在進行的戰爭。
按照正常流程,國君和元戎一塊過來,呂武不再是作為指揮官。
後面的發展也是那樣,呂武將指揮權移交給了國君,國君卻又將指揮權交給智罃。
宋、魯、衛、呂、曹、邾、滕、薛的國君、執政或大夫,他們進行了一套參見晉君姬周的流程。
大軍在智罃的命令下,準備渡過大河。
花了十八天的時間,第一批先頭部隊渡河,隨後是第二批、第三批……,直至大軍全部過河完畢。
在此期間,鄭國那邊沒有做出任何干擾的行動,只有被派來盯梢的小股鄭軍部隊眼睜睜地看著聯軍渡河。
華元對晉軍重新啟動對鄭國的戰爭,是受到無比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