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解朔至少知道自己的實力很弱小,哪怕是對呂武的安排有所誤會,仍然生不出反抗的心思。
這個是建立在陰氏的確強大的基礎之上。
再來就是,呂武率軍輕易打得齊國屈服,自身的損失還輕乎其微。
用一種說法就是,呂武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威望,再加上陰氏本身的強大,有了“不戰而屈人”的資本。
他們在衛國待的時間並不長,丟下解朔和解氏的兩個“旅”,以及屬於解氏的六成收穫,歡快地繼續踏上歸國的路途。
魏琦和士魴沒有過問呂武為什麼將解氏丟在衛國。
他們實際上也不瞭解真實情況,只是以為解朔在衛國還有事情沒有處理完。
而解朔得到屬於自己的六成收穫,才品味出沒有被放逐的事實。
這一下,他可算“活”了過來,對呂武感恩戴德的同時,改換心情投入到跟衛國的邦交事務之中。
呂武率軍在一個半月之後回到“新田”這個晉國的都城。
國君和其餘留在國內的“卿”,沒有出城進行迎接。
他們只是在“棘門”參加出征晉軍的解散儀式。
呂武按照慣例將劃分出來的四成戰利品交給國君。
得到收穫清單的國君還沒有捂熱,智罃上場了。
那四成雖說是上交給國君,卻還有很多值得說道的地方,並不是真的就屬於國君了。
智罃挑挑揀揀了不少收穫歸於國有,致使國君臉上的笑容消失不見。
他還對呂武進行了暗示。
這一趟征討齊國,收穫方面著實是太誇張了!
僅僅是俘虜,不包括被帶回國的兩個齊國“軍”,數量達到了驚人的十四萬。
這十四萬人來自齊國的南疆,以及正面戰場俘獲的齊國遊俠。
其中並不全部是黎庶,有著數量不少的齊國貴族以及“士”。
這些齊國貴族和“士”就是家園被晉軍入侵,不但自己成了晉軍的俘虜,財產也遭到了洗劫。
除了帶回來的人口之外,其餘的物資多達七千多車,價值方面估算起來比較籠統,只能大概分出貴重金屬以及玉石、香木等幾個大種類。
金屬類的收穫裡面又包括生活類的青銅器,或是祭祀用的禮器。
為什麼會有祭祀類的禮器?
但凡是個貴族,誰家沒個用來祭祀的禮器啊!
只是類別方面存在級別而已。
另外一些金屬類的東西就是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