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作戰風格比身穿木甲、藤甲和皮甲的同袍更加大膽。
只要齊軍士兵的戰戈不是招呼腦袋,兇悍一些的魏氏士兵就會選擇用鐵甲保護的部位硬扛一下,再收割掉對面齊軍士兵的小命。
胸甲面對戰戈,光滑的鐵甲有很大的機率能將碰觸到的“援”給滑開,只是留下一道擦痕,沒有造成破防效果。
所謂的“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兩刃,前有尖鋒。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
它長約八寸,寬兩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稜,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
這樣一來,齊軍不免成了不斷後退的一方。
他們在不斷後退中,擠壓了後面友軍的有限空間,搞得友軍不得不往後退卻來重整隊形。
正面戰場的晉軍是以魏氏的兩個“師”為主力。
來自陰氏和範氏的各一個“師”則是幫忙看顧側翼。
出了營寨的齊人,有些跑得快,已經開始在衝擊側翼,下場無一例外是被當場殺死。
天曉得這些齊人到底在想什麼。
他們以為自己是誰呢?
三三兩兩就敢衝擊陣列嚴謹的軍隊。
不是找死又是什麼。
一些齊人就聰明多了。
他們攜帶了獵弓就遠遠地放箭。
沒有攜帶獵弓就撿起地上的石頭遠遠地丟。
至少沒有傻乎乎地衝上去送死。
齊人不是正規軍,註定箭的質量不怎麼樣。
事實上,哪怕是各個諸侯國的箭矢,箭鏃都不一定是金屬結構。
齊人用獵弓射出去的箭矢,箭鏃要麼是綁上尖銳的骨頭或石頭,要不就直接是削尖的箭桿。
不能說這樣的箭鏃沒用。
只是獵弓的張力也就那樣,射遠了箭矢就會輕飄飄,射中人只會導致受傷,無法造成致命的效果。
保護魏氏兩個“師”側翼的陰氏和範氏各一個“師”,對上那麼些“蒼蠅”很煩。
晉軍這邊當然有弓箭手,不過他們並不處在戰陣的前方,視野被己方的同袍擋住,辦不到精確的將“蒼蠅”拍死。
如果是進行覆蓋式的射箭?
老實說,會顯得很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