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增加到三百七十萬畝。
這個數量其實還不夠。
必將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耕地都算是呂武的,不算那一批武士所持有的耕地。
呂武需要養活的人口,不算武士以及家屬、奴隸,堪堪十七萬左右。
以人均來算,也就是人均21.8畝。
現在戶籍造冊並不普及,也就老呂家嚴格一些。
很多家庭的人口五六人,一些家庭則是有兩三人。
取一箇中間值的每戶五人,一戶的耕田也就是一百零九畝。
遠遠達不到一人耕田必須有一百畝的要求。
在執行“井田制”的時代,一個男丁所需耕作的田就是一百畝。
到了後面,人均所更田地一再減少,比如到司馬晉國男丁七十畝、女子三十畝。
越往後,人均耕田的數量一直都在減少。
到底需要多少畝的耕地才能養活一個人?
或許是跟耕作的技術和糧食有關,不然怎麼會越往後越少了呢。
呂武有進行過了解。
拿老魏家來做個例子。
魏氏持有的人口約三十萬左右,到底是多是少,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然後,魏氏的耕田大概是七百餘萬畝的樣子?
這樣一來,魏氏的人均耕田其實只有可憐巴巴的20畝,比老呂家這邊還少。
他們是怎麼養活三十萬人的?
答案在於定期定量地對外採購!
畢竟,老魏家的軍械的銷售上很給力,不缺貨幣,能找到穩定的購糧渠道。
晉國擁有耕田數量最多的是郤氏。
而郤氏持有的人口約有五六十萬,是所有卿位家族中最多的,佔了晉國總人口的差不多十分之一。
其餘各家,比如欒氏和荀氏(三家)、範氏,人口方面不會低於四十萬,也就是韓氏少一些只有三十來萬。
等於說,幾個卿位家族相加起來,持有人口兩百萬出頭的樣子,佔了晉國的五分之二。
這個也難怪晉國的“卿”能那麼牛逼,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