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衝不衝陣看的是需要,不因為適不適合。
弓騎兵的話?
對上沒有披甲的敵人? 威脅自然會很大。
一旦對戰的敵軍人均穿甲? 只能起到襲擾作用了。
“騎兵,不管數量夠不夠,歷來很難在正面戰場起到決勝作用。他們的最大用處在正面戰場之外。”呂武真不是在口胡。
東方的戰爭,騎兵從來只是一種配角地位。
這個跟東方缺少重騎兵有關。
在東方,騎兵更大的用處是襲擾? 勝利之後追擊掩殺之類。
這一點不管是上古先秦,還是到漢匈之戰? 又或者到了隋唐與突爵,騎兵都是屬於配角地位。
在這一段時期? 騎兵的優勢就是想打就能打,不想打能立即跑? 扛正面對陣是不可能的。
因此? 騎兵對上步兵? 勝必然是斬獲無算,敗則損失輕微。
騎兵真正開始變得高大上,是馬蹄鐵、馬鞍和馬鐙發展成熟之後。
在此之前,騎兵衝擊密集陣型步兵的畫面,只會出現在演繹作品裡面,現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直在旁聽的宋彬發出靈魂一問,道:“如此,主為何念念不忘尋覓良馬?”
呂武才不會被噎住,說道:“兵種的配合是關鍵。”
不能衝擊正面,還打不了兩翼的側擊?
即便兩翼也不發起衝鋒,僅僅是外圍奔射也夠敵軍喝一壺,甚至敵軍還要時時刻刻害怕兩翼遭到衝擊。
畢竟,真的逮到機會,衝鋒後的收穫遠比折損大,還是要顧全大局的嘛。
“有了蒙古馬,對咱們家的意義很大。”呂武已經講出了重點。
葛存一直沒搞明白“蒙古”這個詞的由來,更不理解是什麼意思,問也沒有得到答案。
他倒是聽明白一些關鍵詞,蒙古馬甚至比中原馬還要好養活,給足夠的草料就行,沒其它更費勁的事。
還有另外一點,蒙古馬的長途腳力很強,是其餘品種的馬所沒有的優點。
比如廣為人知的西極馬……也就是烏孫馬或伊犁馬,平均馬背高度一米五左右,短途衝刺能力極強,是一種很適合用來作為衝陣騎兵的戰馬。
可是,西極馬的長途行軍方面就很捉雞了。
它們走三天,可能就要歇息上五六天,不像蒙古馬粗糙耐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