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一年(公元前577年)對呂武來說非常平靜,彷彿是半睡半醒之間,就那麼過去了。
在這一年,老呂家城池的城牆建設完畢,城外的工程暫時沒有展開,用於建設城牆的人力轉移到城內建設。
根據呂武的規劃,城池將會有一條“十”字交叉的大道,直接連通東、西、南、北的四座城門。
由於不是在什麼交通要道,自然是成不了什麼貿易城市。
城池內只是在東市設有小型的市集,西城區用來安置戰馬以及牛、羊,城北規劃為駐軍區,城南才是真正的居住區。
本著閒著也是閒著的因素,呂武除了履行家主的責任之外,得了空閒開始嘗試設計橋樑。
“陰”地與“呂”地相隔著一條汾水,直接將屬於老呂家的封地一切兩半。
想要從汾水南岸抵達北岸,要麼是走“昆都”那邊過橋,要麼就是泅渡,對老呂家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制約。
至於說等水位下降,露出較淺的河床?
呂武觀察了三年之久,屬於他封地範圍的汾水,壓根就沒出現過水位過分下降的情況。
這就很難受了啊!
要是有水位下降明顯的時候,能觀察河床的情況,選在哪裡造橋會靠譜非常多。
因為自家的爹就是包工程這份事業的關係,呂武對工程其實並不陌生。
比較尷尬的是,等他長大之後,大天朝的建設早就不依賴石料,材料變成了鋼筋水泥,一樣是工程類,用到的知識卻是兩碼子事了。
造水泥這玩意?
呂武要是肯費點心思,失敗幾次絕對能造的出來。
霍太山裡面就有石灰岩,磨成粉再加上黏土和鐵礦粉,不就成了質量上佳的水泥了嗎?
或許很多人以為研究出水泥就能用在搭橋、鋪路和蓋屋上了?
用是肯定能用的。
只是越講究的工程,就越需要合理的搭配,比如少不了“筋骨”。
單純使用水泥想要蓋出宏偉建築,做夢都沒這麼誇張。
另外,水泥使用在建築物中,可以用來作為初始地板,想要拔地而起就需要用到金屬框架。
僅僅是使用水泥缺少金屬支柱,壓根就不存在什麼承重效果。
想單純使用水泥來灌漿成為天花板,少了那些網狀的“筋骨”必然開裂塌陷。
在鋪路方面,原理其實也是一樣的。
看過鋪路的人,必然會納悶明明只要用木板來搭出框架,倒下水泥等待凝固就好了,為什麼要在地上編制一張金屬網格。
這一張金屬網格是幹什麼的?
說白了,就是起到緊固作用。
所以說,任何的工程,每一個步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