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誇獎嗎?
亦或是在為郤至鳴不平?
要知道一點,上一次弭兵會盟的晉國陣營出力最多的有三人,士燮和元華(宋國右師)得了名聲和實惠,該是郤至的功勞卻被抹掉了。
“溫季曾言,與楚爭霸久時,非一兩代人可分勝負。”智罃看上去更加懶洋洋了,甚至還直接丟開魚竿,來了個四肢伸張的平躺,說道:“你可知老夫謀楚之策?”
講真話,呂武並不知道。
他看到自己那個浮標在上下浮動,沒有提竿收線,只是很穩地繼續手持魚竿。
“楚在南,疆域何其大,屢次相爭我等已盡全力,楚卻未必。”智罃拿起旁邊的酒爵一飲而盡,繼續說道:“與楚爭霸非一朝一夕之功,應先疲之,尋機一戰滅其膽氣,使之屈服。”
他認為只能在精神層面讓楚國屈服,壓根就無法將楚國滅掉。
想要辦到的話,前提是要先將楚國折騰得疲勞不堪。
這樣一來的話,會是你來我往的長久征戰,晉國需要早做準備。
呂武並不愚笨。
他好像記得楚國是春秋初期滅國最多的國家,才能擁有幅員那麼遼闊的疆域。
而似乎,楚國還羈糜了大量的蠻族?
這些蠻族早被楚人給打怕了,未必會有多麼聽話,卻不敢輕易給楚人搗亂。
呂武認同智罃的一個說法,對上楚國壓根不是一場戰爭就能徹底分出勝負,絕絕對對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這一點其實早被證實了。
晉國成為中原的霸主國之後,帶著眾多小弟跟楚國已經打了半個世紀,還是看不出什麼時候誰會讓誰先受不了,進而認慫表示屈服。
因為楚國的疆域面積太大,交通不便,再加上不是所有貴族都對楚君(他們自己稱王)都能聽話,從而也就導致很難將力量全部集中起來。
楚國每每跟以晉國為首的中原集團開戰,動用的力量只是國家的十之三四,更多的時候甚至還要低下。
要是楚君能集中所有力量北上,晉國會怎麼樣先不提,南方以及東南的諸侯國還能剩下幾個就不好說了。
呂武還從智罃的話中聽出了一點。
晉國與楚國的交鋒才是主要舞臺。
與其他國家交鋒,功勞再大也只是“次等”,得到的獎賞,與在楚國身上立功是不一樣的。
所以,能不能在與楚國的交鋒中,有出彩的表現才是關鍵。
智罃從頭到尾都沒看呂武,也就看不到呂武一臉“悟道”了的表情。
他問:“你可有勤練射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