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大多數垂頭喪氣,他們身體上沒什麼大毛病,心理上則是遭到了很大的摧殘。
誰被烙就慘叫一聲,隨後被霍城計程車兵看管著,押解到一旁。
像是都認命了那般,過程中並沒有奴隸反抗。
呂武接收了女奴隸,一數下來竟然有三十七名,還都是適合生育年齡的女奴隸。
這一下,他不送禮都不行,趁著沒人注意也就摘下了壓住衣襬的玉佩,一臉感謝地塞到了原的手裡。
原起先有些錯愕,手掌觸控的感覺是玉,摸不出什麼質量,也不會去看,笑眯眯地將玉給收進了衣袖裡面。
華夏文化講究君子如玉。
春秋時代,玉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餘的時代。
在這個年頭,玉是一種很文雅的禮物,貴族相互動相贈送玉是一種十分符合禮儀的事情;到了戰場上,有機會去俘獲敵方貴族的話,不是直接包圍擒獲,應該先送上玉,暗示那個敵對貴族別反抗了,給個俘虜的機會。
送玉給朋友,送的不是禮物,是友情。
給敵對貴族玉,再進行俘虜,意思其實就是不將敵對貴族視作商品,給予了同階層該有的尊重。
既是,尊重作為敵人的貴族,也是在尊重自己的階層。
同時,敵對貴族收下了玉,以後家裡來贖人,給錢就能解釋是在買那塊玉,並不是自己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
另外,要是家族不來贖人,貴族也會被臉上黥面,玉就成了湯藥費了。
上了戰場的屬民、武士啥的,他們就沒這待遇了。
原要是現代人的話,得評價呂武是會來事。
他只是按照祁奚的交代,能給方便就儘量給方便,不算是自己搞暗箱操作。
也是看在呂武待人有禮的份上,他很愉快地在完成上司的任務,沒想到還能被贈送一塊玉,心情就更好了。
呂武倒是想給祁奚送些禮物,只是身份不平等,再來真沒帶什麼貴重禮物,想想也就作罷了。
男奴隸的黥面在繼續。
林帶著一些人留下來繼續關注。
呂武則是帶著人去了東市。
現在的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兩個市集,一般會在東面和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