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搞華夏自己特色的兵種?
戰戈兵就是華夏最為特色的兵種之一。
歷史上出名的兵種還有許多,只不過使用特殊兵器的真不多,一般都是多兵種配合,強的是一整支軍隊,不是單個兵種。
呂武回憶了一下,比較有特色的單純步兵大概就是大戟士和大劍士。
大戟士的唯一一次閃光是在東漢末年,也就是袁紹和公孫瓚交鋒的“界橋之戰”。
比較關鍵的是,袁紹的大戟士身穿重甲,並且不是隻有手持大戟,其實還揹負了大型單兵用的弩。
一次閃光之後,大戟士就絕唱了。
另外,要說起使用大戟,其實還是戰國時代的楚國最早用,只是沒有著名戰例。
大劍士的代表是戰國時代的秦國鐵鷹銳士。
他們就是一群身穿重甲和使用巨型闊劍計程車兵,戰法是排列成整齊的列隊,緩緩向前推進,遇到敵人一次又一次地劈出重劍。
要有個更直觀印象的話,鐵鷹銳士跟唐代陌刀兵的戰法相似。
不同之處在於鐵鷹銳士能夠發起集團衝鋒,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弱小。
陌刀兵則是對陣型的依賴度更高,不成陣型為前提,陌刀陣的威力也將急速下降。
呂武還知道其它的一些強軍。
以步兵為主的話,陷陣營、北府兵、背嵬軍、戚家軍都據有代表性。
還是那個問題,強的是一整個軍團,不是單一一個兵種。
簡單的說,是以多兵種配合,使用到的武器種類繁多。
騎兵方面的強軍更多,有品牌效應的是玄甲軍,但要區分他們之間的強弱,不好進行排名。
呂武當然想要發展騎兵!
當前還是戰車橫行的年代,等待被淘汰已經是西漢的漢武帝劉徹之後了。
呂武不是搞不了馬鞍和馬鐙、馬蹄鐵。
這些玩意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哪怕不使用金屬材料,單純適用皮革和木頭也能製造出來。
他面臨的難題是缺少合適的戰馬。
一樣都是馬,種類卻有點多。
現在的馬,中原的馬匹既小又矮。
平均馬背高度一米一到一米三的馬匹,不是制約成為騎兵用戰馬的原因。
是中原馬不但身高過矮,普遍沒爆發力又不具備太好的耐力。
這樣的馬匹,怎麼來組建騎兵啊!
蒙古馬雖說矮,但是它至少還有耐力方面的優勢,養起來也不用太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