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使者欺騙了秦國。
事實上,是鄭國以為自己抱上了晉國這隻粗大腿,琢磨著有晉國兜底了,要不還是欺負一下誰,收一收保護費吧?
鄭國環顧四周之後,發現許國這個小老弟很合適啊!
許國是楚國的附庸,只差一步就被吞併的那種。
本來還在商議怎麼救援秦國,討論來討論去就是沒拿出一個決定的楚國君臣,一聽自家都快放進嘴巴的“肉”被鄭國拿刀在剁,瞬間給爆炸了。
一場被迫反擊在楚國使者嘴巴里被說成是,為救援秦國才出兵。
因為距離的關係,再來也是難以證實真相,秦國信了。
只是,不管楚國為什麼而出兵,攻擊晉國新收的小弟是事實。
等待訊息傳到聯軍處,本來以為能大大收穫一把的鄭君,包括在聯軍的鄭國臣工,他們肯定不願意繼續待在麻隧,必然是要回師救本國於事危累卵。
聯軍是以晉國為主力,其他列國只能算是一個添頭。
可是鄭國一旦真的退出聯軍,還是會對這一場戰役造成不小的影響。
這一次晉國的“新軍”長驅直入殺進秦國腹地,給秦國造成的恐慌難以估量。
秦國國內不得不思考一點,是不是前線已經戰敗,才會讓晉國“新軍”輕易殺進來。
如果“麻隧之戰”秦軍一方敗了,他們又必須思考到底敗得多慘。
要是秦軍主力被完全殲滅,哪怕沒有晉國“新軍”殺進來,秦國基本上也是完犢子了。
失去主力的秦國,起碼要花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喘過氣來。
前線的主力被殲滅,又被晉國“新軍”殺進腹地大肆攻城掠物,秦國是不是要花三代人的時間來舔傷口?
中原三十年為一世(代),那就是上百年的時間中,秦國只能憋屈地窩在秦川!
不止秦國境內的秦人不知道“麻隧之戰”程序怎麼樣。
深入秦國腹地的“新軍”,一開始還能斷斷續續接到一些新訊息,後來訊息也斷了。
這個是距離產生的制約。
畢竟,野外滿是各種動物的年代,又是深入到敵國的腹地,派出少量的人手容易失蹤,派出大隊人又不合適,訊息互通方面就被迫終斷了。
“秦軍統兵將領是杜回。”韓起看向了魏相,笑嘻嘻地說:“他與魏氏乃是故交。”
對,還是不打不相識的那種。
有了“結草報恩”這個典故在,明明是很慘烈的戰爭,卻被杜氏和魏氏玩出了花樣,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美談或雅事。
呂武不知道什麼情況,好奇地問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