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跟幾位貴族的書信往來比較頻繁,得知一個事實。
今年受到徵召的貴族,每一位都必須帶足戰車與士兵。
做不到怎麼辦?
一陣申飭是必然,過於嚴重會被削減封地。
呂武已經料到了一個結果。
各貴族一定會將本來屬於“羨”的那一部分屬民武裝起來,假裝他們就是“徒”來糊弄驗收的官員。
老呂家的武士,帶去戰造成死傷都有替補。
也就是死了或殘廢的武士,他們的嫡長子進行補充。
不算從屬民中一再挑選出來訓練的領主臨時武裝,老呂家的武士數量只有兩千五百人。
其中的四百人,是後面從屬民中精挑細選,由呂武親自給予賜封。
不是棘封。
只有君主擁有“棘封”的權力。
作為貴族當然有權力來封賞自己管轄下的所有人,包括釋放奴隸和挑選屬民成為武士。
從某種程度來說,只要呂武擁有足夠大的封地,再不怕入不敷出的話,理論上想提拔多少武士都可以。
而武士納的是賦,也就是出了給貴族賣命之外,他們有多少產出,跟貴族是無關的。
為貴族生產的是屬民和奴隸。
屬民則又一定程度上保有自己的自由,包括不想跟某位貴族混了,能去投靠別人,或是乾脆去當野人。
奴隸則是屬於貴族的財產,生殺予奪全在貴族一念之間。
呂武並不希望自己名下的奴隸數量太多,怕出現動盪只是其一,更多的是因為奴隸幹活並不賣力。
有恆產者才有恆心,遭遇到入侵也才肯拼命。
什麼東西都不是自己的,沒有什麼好失去,誰愛來搶就來唄。
對他們來講,頂多就是換個主人罷了。
當然了,呂武也不能違逆當下的潮流,去搞什麼人人平等,再將屬於自己的財產散出去。
他能做到的就是誰付出了多少,公平地給予相應的回報,再去保護他們能夠平平安安地生活。
三年提拔四百人成為武士階層,以呂武治下的人口總數來判定,並不顯得數量過多,甚至還顯得略少了。
這個是老呂家糧食生產量在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