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做不到,卻只光會說漂亮話,那就“呵呵”了。
呂武見魏相認可也就放鬆下來。
兩人進入到閒聊的時刻。
送走魏相後,呂武才想起這是什麼歷史事件。
這是《絕秦書》事件來著!
故事背景呂武親身經歷了。
秦國制定東出的國策後,多次欺騙晉國。
去年晉君與秦君會盟。
按照原來歷史的話,秦君其實沒有過大河。
兩位君主來了個隔河會盟,雙方使者來來回回地帶話,大致談妥之後各自離去。
可是回去了的秦君立刻撕毀盟約,派出大量的使者前往列國,邀請列國一塊攻打晉國。
列國拒絕了秦國的會盟邀請,只有白翟進行了響應。
歷史上,白翟和秦國一同出兵,然後被晉國擊敗,才有了晉國上下震怒,晉君派遣使者去秦國斷交。
而在呂武的親身經歷中,只有白翟很頭鐵地入侵了晉國,秦軍待在自己的國境內不動彈。
“魏相去秦國,發生《絕秦書》事件後,還發生了什麼事來著?”呂武很努力地在想,卻是沒有半點印象了。他暗道:“歷史上魏相安全回國是肯定的事情,不用為他的安全擔憂……”
接下來,呂武拋開了雜七雜八的念頭,就如他對魏相所講的那樣,需要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封地建設上面。
而魏相離開了後的第十二天,一支來自魏氏的隊伍過來。
他們送來了一百二十車的各種糧食,給的理由是魏相為了表達歉意。
認真講起來,魏相的確是該道歉。
呂武才獲得封地,大半的時間不在封地主持建設,以外人看來已經嚴重影響了老呂家的崛起。
這一次魏相事先得知自己將會出使秦國,跑來邀請呂武一塊出使秦國。
那是魏相自己的主意,不是來自國君的命令,更不是其餘“卿”給出的任務。
為了自己的方便,不顧呂武需要建設封地,於情於理完全說不過去。
魏相不應該因為呂武的拒絕心生怨懟,甚至要讚賞呂武很有封建領主的意識,表達出歉意也就成了一種禮節上面的理所當然。
要是魏相完全沒有表示,以後可沒誰敢跟他交朋友了。
事實上,一個動輒不顧他人感受的人,沒有人會喜歡,更別提交朋友。
呂武左思右想了一下,選出了一套甲冑,命人給魏相送過去。
他需要進一步地試探一下魏氏,才能決定家族接下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