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上一次離開時,老呂家的人口大約是五萬左右。
出征回來一看資料,變動並不是太大,多了五千餘人。
再算上他帶回來的新一批奴隸,包括智氏付賬的農夫和趙旃贈送的匠人,又給老呂家增加了七千的人口。
林林總總地統計起來,老呂家的人口數量突破了六萬。
多久來著?
反正沒超過三年。
呂武看著各種資料,一種成就感揮之不去。
曾幾何時老呂家都快破產,不出意外就會失去貴族的身份。
結果在他的努力下,老呂家不但成為下大夫之家,有了四邊周長一百五十里的封地,人口也超過六萬。
有一點呂武才是很清楚。
在接下來老呂家肯定是要進入到積累期,封地不會增大是一方面,普通人口的增漲也該消停。
呂武應該做的是讓武士和屬民歸心。
只有讓武士和屬民認同了老呂家,才是老呂家繼續奮發變強的時機。
“主?”卓知道呂武帶回了匠人,第一時間求見,說道:“匠人可是安置於山內?”
這個是當然。
呂武出征前交給卓很重的任務。
卓需要帶上人手進山開發。
既是挑選地點開墾成為耕地,也要將放牧事業操作起來。
呂武已經從文牘上看到了卓的努力成果,比較重視的是又起了兩個冶煉作坊,開啟了一個鐵礦開採。
老呂家缺的不是礦產,是能將礦產利用起來,變成產品的人手。
趙旃贈送的這一批匠人中,泥瓦匠一百三十七人,工匠四百二十六人,懂得金屬加工的匠人兩百七十二。
他們曾經屬於晉景公,後來被遺忘。
呂武聽趙旃講,原本匠人的數量不止這些,沒人管之後,不少匠人飢寒交迫地死去。
有鑑於這點,呂武也親自看到了匠人對又有了新東家的欣喜,再給予應有的待遇,不怕他們不盡心做事。
卓得到答案,又問:“可要大肆製作鐵器?”
呂武當然希望能將資源利用起來,卻多少有些顧慮。
以前“陰”地是個誰都不想接管的區域,不就是因為山區佔了一大半嗎?
老呂家要是將“陰”地開發出來,只是顯露出農耕的潛力值,窺探的人不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