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歸途,沒有再發生點什麼事情。
便是往常偶爾能看到的野人,今次也是一個都沒見到。
其實也算合情合理。
兩個軍團去了“交剛”護衛國君進行會盟,隨行的輔兵也有十多萬,合起來就是將近二十萬人,來時該清理的早被清理乾淨。
哪怕是有野人躲過清理,他們怎麼也不敢留在原處,不然等大軍回來又要被清理一遍。
呂武渡過汾水進入“陰”地之前,又接受了兩個小貴族的依附。
選擇依附老呂家的貴族,他們都有在呂武麾下效力過,一樣來自“霍”地。
而“霍”地之前並沒有什麼大貴族。
上一次站錯隊滅了不少,才讓“霍”地變成了共管。
秦國也已經有兩次東出,曾經實力不錯的貴族在頻繁的戰事中,變得衰弱了。
出征的部隊歸來,封地裡早得到了先回來的斥候通知。
老呂家的第一家臣虞顯,領著其餘的家臣,還有一些武士,知道訊息自發前來的屬民,到封地北邊最外圍的亭子進行迎接。
這年頭建造亭子,其實不是專門用來讓旅人歇腳。
亭子的用途只有一個:迎來送往。
另外,有亭子的話,很容易讓外來者知道一點,自己一旦繼續往前走,就進入了某位至少是中等貴族的封領。
小貴族,比如以前呂武還是“村長”的時候,財力和勞力不足就沒建什麼亭子。
迎接的儀式一般般,不顯得寒磣,也沒有多麼隆重。
“主!”虞顯的腰彎成了九十度,喊道:“康泰安順!”
其餘的家臣也是彎腰九十度行禮。
武士則是行持兵禮儀。
屬民卻是全部跪地服拜。
呂武下了戰車,走到了一眾留守家臣前面,回了一禮,說道:“此次,我……”
就是介紹一下自己這一次出去幹了什麼,重點講是如何如何的威風。
先回去的斥候已經大體上稟告過,可能比呂武描述得還繪聲繪色。
呂武的吹噓是一種“封建規則”。
無非就是告訴家臣、武士和屬民,自己是何等的牛逼,跟著自己混絕對有前途。
迎接程式走完。
呂武邀請衛睿和梁興與自己同車,以此來表彰這兩位家臣的功勞,給他們露臉的機會。
出征歸來的隊伍繼續向前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