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巫師上門錄音,錄音棚的老闆親自趕來,親密地和方巖、老劉聊天,還很大方地打了個8折。他把無名酒館公司當成了有潛力的大客戶。
現在的錄音技術很發達,大多數時候,一臺電腦、一個麥克風,就能輕鬆搞定,但要保證高水準的錄音質量,還得來錄音棚。
錄音棚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這裡除了接待高大上的唱片公司、專業歌手、影視劇主題曲、後期,還有很多非專業的零散客戶。
居委會里的大爺大媽們,心血來潮湊點兒錢,錄幾首《我的祖國》之類的老歌;一些公司搞企業文化、團隊建設,也會給員工們錄歌;還有結婚的、小學畢業的、失戀的,各種五音不全的客人都會出現。
此外,還有地下搖滾樂隊,野生的原創歌手,也都會來錄小樣、私人專輯,他們的水準參差不齊,上限很高,下限也低。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華夏歌手》的熱潮,錄音棚的生意好了很多。
這家“石橋”錄音棚的價格很貴,來錄音的客戶也都比較專業。但孔磊這樣的古典吉他樂手,還是極少。
孔磊孤零零的一個人坐在錄音室裡,面前放著兩支麥克,一遠一近。樂譜攤開,他彈了一首速度飛快的《蜂鳥》(El Colibri)。
這是隻有1分多鐘的小品,亂亂的,非常好玩兒,作者是阿根廷的吉他大師朱利奧·薩格拉斯(Julio Salvador Sagreras)。
《蜂鳥》彈完,錄音老師驚呆。
“這孩子太強了!”
孔磊狀態滿滿,一口氣彈了4首曲子。
方巖默默地聽著,感覺不太滿意。錄音應該沒問題,古典吉他的聲音閃著光澤,帶著空氣中細微震動的效果。
問題出在孔磊身上。他彈得毫無瑕疵,熟練,流暢,一個音也沒彈錯,可是,少了點兒激動人心的東西。
“你覺得怎麼樣?”方巖問老劉。
“這個……”
老劉面露難色。
老劉來陪著孔磊錄音,算是來對了。他像是個美食家,不會做飯,卻懂得品嚐。老劉的感覺和方巖差不多:孔磊彈得很好,但也只是“很好”,僅此而已。
說得不好聽,沒勁。
“我覺著吧,怎麼說呢?就好像咱們去一家飯館兒吃飯,菜品色香味俱全,環境好,服務態度也不錯。對吧……不過呢,你吃完就忘,不會跟別人誇它,也想不起再吃第二回。”
“是啊。”
方巖也在想,如果專輯是這種的效果,他最多聽一遍,然後永遠不會再聽。
少了魂兒。
孔磊的演奏中,少了一點神秘的、具有生命力、力度的東西。少年人兇猛激越,中年人熱烈沉穩,老年人清遠平和,都有各種鮮明的風格,但小胖子只有“完美”。
完美……木有意義。
要那麼完美幹嘛?這是藝術,寫書法,又不是描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