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說的很有道理,眾臣頷首表示贊同,因此全國的火車更換車頭計劃就暫時延緩。
宗澤現在負責的交通部門,其實管轄的事物很多,不只是帝國各地的道路修建運輸,還有其他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重要的就是水利。
長江和黃河都是養育了華夏人民的江河,其中長江還好,算是讓人省心,可是黃河就不同了。
黃河水患一直都是北宋政府非常棘手的問題。從漢代起,黃河在幾次比較大的泛濫和改道後,經過治理後,在以後近800多年的時間裡,出現了相對溫緩的局面。
而到了北宋時期,據不完全統計,黃河及其支流共泛溢154次,平均每年約0.92次。僅黃河主幹長時間大範圍氾濫甚至改道有近80次,範圍波及到淮河和御河流域的許多地區,對北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都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如今帝國接受了全部的宋國疆域,自然也將這條頻繁製造災難的黃河收入懷中,也要繼續治理這條大河。
宋代以前,由於生產力水平不高,科學技術尚不發達,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還不夠強大,人類給自然界造成的破壞,還不足以讓自然在相對短的週期裡對人類進行報復。
而當漢朝以後享受了八百年的平靜之後,這種對自然無節制地破壞性開發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達到了極限的時候,它就會以災害的形式對人類進行報復,而北宋恰恰處在這一階段。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朝有些倒黴的恰巧承擔了前人和先輩們種下的惡果。
從春秋戰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再到五代十國,軍閥割據的鬥爭造成的影響,帶來了兩方面的後果。其一,是導致了黃河周圍地區植被與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引起了災害頻繁發生。其二,它又再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自然所帶來的傷害,自然災害極有可能在“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原則的指導下,被述史者輕描淡寫地一筆代過。即使有所記載,也早已被無情的戰火所吞噬。
宗澤是宋國的舊臣,因此為了治理黃河的水患,他從原宋國的工部,調集了大量儲存完好的相關資料。
經過宗澤和交通部其他官吏的研究,發現目前黃河的水患,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黃河流域的受災面積廣,水災爆發次數頻繁,而且幾乎涵蓋了黃河中下游河南、山東,北至河北中部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江蘇、安徽的許多地區。
其次就是黃河的改道和分流頻繁,單單在北宋時期,黃河造成改道的決溢就有七次。
每一次的黃河改道,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比如宋朝熙寧十年爆發的最嚴重的一次改道,共計造成了三十八萬戶流離失所,三十萬頃良田被淹沒,四十五個州縣受災。
還有一點就是受災地點集中,河北地區尤罹重患。造成這種原因,也是因為當年河北路與遼國接壤,兩國都不會關心這段地區,而且黃河下游還成為了北宋政府對遼採取消極防守的屏障。
宗澤對李南和其他人介紹了這麼多,一是讓大家知道黃河水患非常嚴重,二是希望帝國皇帝和群臣都能重視此事,儘快的調集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加大力度治理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