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曹操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旗號來擴充自己的勢力。
在曹操眼裡,漢獻帝除了有皇帝的名分,別的什麼也沒有,他自然不會把皇帝放在眼裡。曹操既然說他是一心一意維護東漢王朝,也不好反悔,反正皇帝所能做的,他也都能做,因此也就沒有打算把漢獻帝廢掉。
曹丕對漢獻帝就沒有那麼客氣了,反正漢獻帝說什麼也不算,曹丕做什麼事還礙手礙腳,所以就乾脆一腳把漢獻帝踢開了。搶奪人家的皇位,好象也不是什麼太好的名聲。於是,在曹丕的一手導演下,便上演了一出禪讓皇位的鬧劇。讓一次還不行,必須三番五次讓,好象漢獻帝逼曹丕當皇帝似的。
只是命運非常神奇,也很有戲劇性了,因為不久之後司馬炎就又逼迫曹丕的子孫讓位了。
奪了帝位的司馬家族也沒什麼建樹,反倒為後來的五胡十六國埋下了伏筆。
北周宣帝病死後,委任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
不久後,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是為隋文帝,國號隋,北周覆亡。
當然,楊堅絕對不會留下前朝的皇帝不管,隨即派人害死失去了皇位的北周靜帝宇文闡,宇文闡終年九歲。
隋文帝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著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後有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不久後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
隋末唐起,但李家為了爭奪皇位,自然也免不了腥風血雨。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內昇平四夷賓服,貞觀之治被譽為垂風萬代。
然而帝者無親,霸者無情,屍山血海鋪就漫漫帝王路,從來不止是敵人的,也包括自己血親骨肉的。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場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事後,擔心自己安危的皇帝李淵,只能拱手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再後來,就是後周的重臣趙匡胤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他實在不想他的子孫再這樣失去皇位,就導演了一場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按理來說其位應該傳給其兒子,可他的弟弟趙光義和燭影斧聲的疑案,讓趙光義登基繼位一事充滿疑點。
時間到了今時,在徽宗趙佶知曉金國兩路大軍馬上就要兵臨東京城之時,病重的他選擇將帝位禪讓給了不情願接受的太子趙桓,可是當危機解除之後,病情好轉的趙佶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