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失去至親,在這世上孤零零的時候,才知道當個孤兒的滋味有多麼的難受。
從小到大,蕭羽對此就深有體會。
可自從爺爺這位他唯一的親人也去世之後,蕭羽感覺沒有親情和關愛的世界,一片冰冷。
正是有這樣的感同身受,所以他才會去關注那些也同樣失去親人,甚至還沒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孤兒們。
有能力幫到他們時,他便會捐出一份愛心,讓那些孤兒們的世界不致失去他原有的色彩。
心靈中存有獨孤感的人,都喜歡懷舊。
蕭羽也不例外。
他很懷念兒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快樂時光,也很懷念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
爺爺留下的那套房子在南江省城郊區地段一處較為偏僻的地方,那裡的自然環境優美,附近是一片農田和森林公園,地勢也非常開闊,不遠還有座小山。
因為爺爺是位新型材料合成專家,搞一些研究的時候喜歡清靜,當初手頭有餘資的時候,爺爺嫌市區太吵鬧,就在那裡買了一套民國時期風格的舊宅子方便做實驗,搞研究。
只不過那時候蕭羽要上學,不可能每天來回跑那麼遠,所以那套宅子蕭羽以前不怎麼經常住,大多住的是爺爺單位給安置的小區房那邊住,才和柳婉琴一家做了鄰居。
只有到了週末或假日,才會去郊區老屋那裡陪爺爺。
而爺爺那時也會偶爾放下實驗來專門陪陪蕭羽,以享祖孫之間的那難得的天倫之樂。
雖然聚少離多,一個要上學,一個要搞研究,但在那老屋裡,卻留下了太多令蕭羽無法忘卻的回憶。
可以說那套老屋自爺爺去世後,也算是蕭羽留在這個世界的根,他不想失去。
此前蕭羽事業破產,資不抵債,被銀行起訴,法院判決強制收走那套宅子時,蕭羽聯絡過一些朋友想借錢贖回宅子,可是那些所謂的朋友紛紛看他落魄避之不及,沒有一個願意幫他。
以致蕭羽那時在身無分文之時,窘迫到了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最終還是靠一位曾經給他打過工的女同事接濟了一千塊,蕭羽在城中村租了個最便宜的地下室小黑屋,才算是暫時有了落腳之地。
而如今,當蕭羽重新回到這裡,看著那積滿灰塵的老屋子,卻是感到格外的親切。
這套宅子是民國時期一位富豪所建,那時時候這裡受西洋風潮影響,流行歐式建築,所以這宅子建的也帶有一些哥特式風格。
這套宅子的佔地面積較大,大概有上千平,但位置比較偏僻,與城市隔著一片森林公園,附近還有村鎮和農田,幾乎可以說完全貼近鄉村了,銀行估值兩百多萬,也是看在這宅子附近的土地有升值潛力。
然而,蕭羽當初向銀行抵押貸款,也只借到了235萬,可這宅子到了銀行手裡轉了一圈也沒多久,就變成了27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