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們火速穿過哈馬丹(今伊朗西部哈馬丹),抵達哈侖,摩訶末在此幾乎落入他們手中,後來又溜掉了。
他們摧毀贊詹和可疾雲以洩憤怒。
其間,倒黴的摩訶末在裡海的一個孤島上避難,在那裡,他於公元1220年12月因精力衰竭而死。
這幅壁畫,讓張天元越發相信這裡就是真正的成吉思汗陵了。
否則的話,壁畫為什麼會描繪得這麼真實細膩,壁畫將成吉思汗塑造成了一個真正的英雄。
一般來說,只有蒙元人會如此的,換了其他民族的人,可就未必會這麼做了。
張天元很清楚鄂爾多城的成吉思汗陵,根本只是一座衣冠冢,為了給後人留一點安慰?
英雄本人是不需要安慰的。
英雄去了哪裡?他已變成了風,在草原上吹過來吹過去。
無形的英雄才屬於最高境界。
最初修築時徵用吐爾扈特人五百戶作為守陵者,其後裔世世代代在陵園周圍生生不息,忠實地繼承著衛士的使命,成為遊牧民族中永遠留守於原地的一個分支。
他們終生的遊牧就是圍繞成吉思汗陵的巡邏,這也是最富於責任感的詩意遊牧了。
他們是記憶的衛士,生了根一樣固執地以血肉之軀維護著草原最輝煌的一段往事。
一生的遊牧都限制在方圓幾公里之內,卻可以上溯到八百年以前。
這是空間與時間的雙重遊牧。
英雄時代最後的哨兵,最後的守望者。
熱愛蒙元史的張承志說過:“蒙元草原由於它承載的文化的遊牧性質,用一句考古行話:草原上很難形成文化堆積。
連續兩千餘年的北亞遊牧文化,並沒有如數地留存至今。
我不能說,遊牧的蒙元人只有成吉思汗陵這一處國寶;
但是,成吉思汗陵確是蒙元人和北亞遊牧民族擁有的最貴重的遺產……”
至於以忠貞信義著稱的守陵者吐爾扈特人,同樣是英雄的遺產,一份活著的遺產,誓言的火種在大地上代代相傳。
他們生命的意義似乎就在於捍衛祖先的榮耀與名譽。
我們敬仰英雄,也同樣敬仰這英雄的衛士,一群在未完工的建築中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