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元更仔細的去看,發現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紀遊詩,顧文彬題記。
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該圖作於明正德十三年戊寅,時文徵明49歲。
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和諧,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
圖中高大的松樹,崢嶸的山石,樹石之間有一井亭,山房內竹爐已架好,侍童在烹茶,正忙著佈置茶具,亭榭內茶人正端坐待茶。
畫面中的人物共有八人,三僕五主,有兩位主人圍井欄坐於井亭之中;一人靜坐觀水,一人展卷閱讀。
還有兩位主人正在山中曲徑之上攀談。
畫面採用擷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閒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
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徵,大多雷同,但動態、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意趣,並傳達出共通的閒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
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幹、山石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之特色。
運筆纖細,如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繪,穩健瀟灑中略見澀筆。
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
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幹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後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呈現出清麗細緻、文雅雋秀的新風格。
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的山水畫體,並有發展創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這幅山水畫卷,畫面景緻寫的是無錫惠山一個充滿閒適淡泊氛圍的幽靜處所。
惠山在錫城之西,一道起伏蜿蜒的青嶂。
惠山在南朝時被稱為歷山,相傳舜帝曾躬耕於此山。
山有九隴,俗謂九龍山。
《吳地紀》中稱“華山”。
當然不是現在的華山。
據《蠡溪筆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士交往,名氣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