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便殿中還存放著皇帝(或皇后)生前用過的衣物,供四時祭祀,這是漢代其他帝王陵墓所沒有的。
陵園以北是長陵邑所在地,陵園以東是功臣陪葬墓群。
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絕無僅有。
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
每個墓冢佔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形狀有覆鬥形、圓錐形、山形三種。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這些基本上都是史書記載,實物證據並不充分。
實際上現在的長陵與史書記載中的出入很大,根本沒有傳聞中的那麼雄闊。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一種說法,認為現在的長陵,包括周圍那些陪葬墓,都是用來掩蓋真正長陵的一種方式。
雖然這個疑冢的規模似乎有些大。
但並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啊。
張天元他們抵達陽城的時候,居然遇到了從帝都趕來的李明光和歐陽曉丹。
據他們所說,這一次陽城警方已經追回了盜墓賊尚未來得及出手的墓中所盜粉彩騎馬俑22個。
但是據警方透露,不排除有部分文物已經流往海外。
關於盜墓的現實,李明光的觀點是,這個問題正在變得更加嚴重,完成文物盜掘與銷贓的全部環節和流程甚至只需幾天時間。
原先文物從古墓中盜出後,要等待“識貨者”——這是一個漫長並偶然的過程,而現在,文物一出土,便肯定意味著它有了買主,交易迅速完成。
與過去相比,盜墓已經完全產業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表了“全球防止非法販運文化財產”報告。
該報告公佈的數字是,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就有163萬件,然而該數目還充其量只是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1/10。
這些數量龐大的文物如何從供給地到達消費地,背後的故事如同千年古墓的結構一樣複雜曲折。
“哪怕資歷再深的文物專家也沒辦法指著一件文物說出它到底曾經經過多少人之手。”李明光無奈地嘆了口氣道。
張天元和李明光曾經有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起草人之一的高階顧問霍頓進行過一番深入焦炭。
據他說,去年地上和地下的全球文物交易額估計超800億美元,僅次於毒X和武器交易的高額利潤直接導致了全球性文物犯罪,中國、埃及、希臘這些文物輸出國的文物流失呈上升趨勢。
“老師,在中國所有流失文物中,到底有多少是盜墓獲得的出土文物?”
張天元、展飛、李明光以及歐陽曉丹在長陵附近的一家餐館裡坐下,一邊吃飯,一邊聊了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張天元很早以前就很感興趣了。
畢竟這涉及到了他一生追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