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專家考證,轉心瓶為乾隆初期的督窯官唐英供奉皇帝觀賞的作品,此前從未見過這類器型。
乾隆帝是清朝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享年89歲,在位60年,其執政的時期是清朝最為繁盛的階段。
他不僅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勳,還十分熱愛文學藝術,對工藝品也有很高的鑑賞力。
乾隆時期湧現出了大量工藝極為精湛的手工藝製品,無論是金銀器、玉器還是瓷器,都具有“新奇精巧”的特點。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才出現了鏤空轉心瓶這一鬼斧神工的巔峰之作。
轉心瓶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它的內瓶是一個獨立的小瓶子,外瓶分為頸、腹和底座三個部分,其中腹部是鏤空的,以便於觀看內瓶的圖畫。
把這四部分分別燒製成型之後,先將內瓶套入外瓶之內,與外瓶的底座組合好,再用一種特製的黏合劑把內瓶上沿與外瓶的頸部黏合,這樣內瓶就可以隨著外瓶自由旋轉了。
當轉動外瓶的瓶頸時,從外面看,內瓶上的畫面就變得活動起來。
製造轉心瓶的難度極大,首先內外瓶的設計尺寸要合理,內瓶的繪畫位置要得當,同時還需要控制好各部位的收縮比例,燒成之後不能變形。
如果比例尺寸稍有差池,就會導致無法組裝或者轉不起來。
鏤空轉心瓶的工藝之複雜精巧,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其設計製作的很多方面甚至採用今天高度發達的科技仍然難以實現,很難想象在完全依靠手工製造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精確把握其尺寸和比例的。
這種挑戰制瓷工藝極限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當時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與精湛技藝,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傳奇。
另外,外界質疑:一件開門見山的真品乾隆琺琅彩官窯轉心瓶被王剛一夥砸掉了,雖然有人說是假的,但沒人敢出來理論,也沒人敢上機器檢測資料。
現在真品還存世嗎?不得而知。
所以張天元迫切地直接用了鑑字訣,就是要確認眼前這件粉彩鏤空轉心瓶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假的,那就是空歡喜一場了。
可如果是真的,這一次來蘇珊娜家裡,真得是來對了。
張天元以前就沒質疑過自己出來親自尋寶這件事情。
如今得到這樣的稀世國寶,那就更是不會懷疑了。
緊張地用鑑字訣進行了鑑定,張天元差點沒直接蹦起來。
真得!
絕對是真得!
雖然張天元無法對粉彩鏤空轉心瓶進行對比,但是透過鑑字訣,可以得到確確實實的答案。
東西肯定是真品。
他估計這就是蘇珊娜的祖父從圓明園拿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