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的年代,哈德良長城上的石頭被所在地的農戶拆去建造自家的牲口圈或用於隔離農場土地之用,後來英國政府建立法律保護。
因而,目前牆的很大一部分依然存在,並且在14個原要塞處各自建了一個博物館。
如果有時間沿著長城徒步慢行,不僅可以瞭解當年羅馬帝國輝煌的歷史,而且可以沿途飽覽英國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
1987年,它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如果說羅馬人給英國留下了什麼,除了影響深遠的法律和秩序外,最該被人記起的恐怕就是這座宏偉的長城。
倒不是說這座長城有多麼舉世無雙,畢竟中國的萬里長城在規模和氣勢上都略勝一籌。
然而,它作為羅馬帝國勢力的象徵,不僅僅是英國,對於羅馬來說都是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尤其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看到屹立了千年的牆體時,仍然會感受到羅馬人的野心和當年羅馬帝國的盛況。
在離那塊大牌子不遠的地方,還立了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小牌子。
從上面繪製的圖中,張天元知道了這個地方叫Gilsland,且在離這裡不遠處就有一個要塞遺址Birdosald&nan Fort,他決定去看看,這恐怕也是這次所能看到的長城中的唯一一個要塞吧。
斷牆那邊的風景那個美喲,實在沒有再多的語言可以形容,居住在那裡人們不就是過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嗎?
可曾想那遠去的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裡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色?
不是因為趕路,真想在這裡多坐一會兒,看看是否能遇見一位走在鄉間,手拿牧笛的牧童。
說實在的,張天元真想在這裡買一塊地,然後帶上自己的老婆孩子來這裡居住。
對於有錢人而言,這樣的風景,才是最美的,什麼豪華別墅都比不上這地方。
陽光之下,大片綠油油的草地,草地上站著幾隻綿羊,遠處點綴著幾間漂亮的房子。
真得是隻有畫裡面才有如此風景啊。
欣賞完風景,他們繼續往前開,後段變成了單石頭矮牆,沿著開下,不多遠就斷了。
不到20分鐘,他們來到了Birdosald&nan Fort 要塞,此時博物館已經準備關門,他們沒能進去參觀,就在周圍轉了轉,看了看殘留的一些建築和建築毀後留下的石基。
離開了哈德良長城的Birdosald&nan Fort,從另一條路返回高速的路。
開出不多久,路邊一個殘存的感覺很滄桑的拱門吸引了張天元,他停下了車。
走近來細看,原來是一個修道院,看上去年深很久,此時太陽開始西下,在柔和的陽光下顯得格外孤寂和落寞。
教堂的門是虛掩著的,張天元輕輕推開,走了進去。
裡面有一男士說關門了,張天元說旅遊路過進來看看就走,並在援款箱裡放了幾塊英鎊。
一般教堂裡都設有一個小小的自願捐款箱。
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捐了錢,他也沒有說什麼。
牆壁是原始的,沒有任何的修飾,但絲毫不損它的氣勢,依然可見它的建築藝術風格。
哥特式的建築風格,再加上教堂裡那巨大的管風琴,張天元不由幾乎沉浸其中。
只可惜不能在裡面久留,便拿了介紹的一個小冊子出了教堂,然後來到了它的側面和後面。
緊連教堂大廳的後面,是一個殘牆斷臂的宏大建築,而建築旁後面是一大塊空地,旁邊是一塊圍起來的不大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