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玉工將這樣一塊玉料從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運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
據清代一首名為《甕玉行》的詩記載:
運輸這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後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上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麼,運輸這塊二十來噸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在那個沒有機械工具、沒有公路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的年代裡,匠人們要把這個龐然大物從山上運到山下,再運到京師,真可謂:
難於上青天。
由於史料的缺乏,不僅運輸情況不明,而且大玉的具體產地也不得而知。
我們只能根據和疆和田玉的史料記載,推測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產地是西崑崙山中的密爾岱山,就是與《大禹治水圖》山子產自同一地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玉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騰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運到千里之外的和疆庫車的時候,噩耗突然從京城傳來——慈禧太后於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儀鑾殿駕崩了!
葬禮近在眼前,玉棺這“遠水”根本解不了“近渴”,玉棺工程也只好作罷了。
慈禧駕崩,這對於運玉工人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喜訊,尋玉、搬運的艱辛讓他們恨透了這個窮奢極侈、大權獨攬的老太后。
出於填膺的義憤和出離的憎恨,運玉工人把怒火發洩在了這塊大玉身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給砸碎了!
我們知道,軟玉的韌性是自然界天然產出材料中除黑金剛石外最高的,堅韌到天下無敵的地步,這可不是幾錘子就能砸碎的。
估計,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許是這塊重達20噸的和田玉本來就發育了幾條大惡綹的緣故,而並非運玉工人的力氣大。
不管怎麼說,反正玉棺工程終止了,大玉也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象,那些小塊的、中塊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或被扔到河裡去了,最後僅剩兩件搬不動的大玉料留了下來。
這兩件剩下的玉料歷經清政府倒臺、民國戰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在半個世紀之後才被庫車政府移入縣委大院,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1965年,經由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協商,和疆庫車政府將其中較大的一塊作為禮物贈送給了中國地質博物館,成為這裡的“鎮館之寶”。
另一塊略小的,則贈給了和疆地礦局。
這個事兒,其實只是慈禧喜歡玉石的一個很小的例子而已,這個老傢伙墓葬裡面有很多玉雕的好東西至今也沒有被發現。
包括這一次張天元發現的地底寶藏裡頭也沒有,比如九個玲瓏寶塔,那可是張天元很想得到的一件寶貝啊,當真可惜了。
“張哥,那邊好像很熱鬧的樣子,是不是有什麼好東西啊?”
兩人正走著,忽然發現一個攤位周圍圍了很多人,這些人裡頭,有幾個甚至是張天元曾經見過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