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古城的毀滅是因為什麼?
是火山爆發?
可在這一帶幾千公里的範圍內人們沒有發現遺留的火山口;
是突然爆發的流行病、瘟疫?
可醫學證明瘟疫和各種流行病不可能突然毀滅一座城池。
印度的考古學家卡哈對出土的人骨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後說:“我在9具白骨中,發現均有高溫加熱的痕跡。這說明馬享佐·達摩的毀滅和人民死亡與突然出現的高溫有關。”
馬享佐·達摩和《聖經》裡索多姆的毀滅有極相似之處,都是突然間被與高溫有關的東西摧毀的。
人們在馬享佐·達摩還發現在許多坍塌的建築物上有承受過某種高溫的痕跡,人們甚至發現一些玻璃建築——託立提尼物質。
這種物質的形成是由於瞬間高溫溶化了物體表面然後又迅速冷卻造成的。
至今人們只在熱核武器爆炸的現場發現過這些人為的物質。
一些證據都在說明,這裡曾發生過史前核戰爭。
而這裡也被稱為印度河的死亡之谷。
有意思的是,印度古史詩《摩訶婆羅多》曾記載了在恆河上游發生的兩次遠古大戰,戰爭的場面極為駭人聽聞:
“英勇的阿特瓦坦,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這種武器發出可怕的灼熱和狂風,使得地動山搖,河水沸騰,敵兵被瞬間燒死,如同焚焦的樹幹……古爾卡向敵方發射了一個火球,它具有整個宇宙力,赤熱沖天的煙火柱,其亮度猶如一萬個太陽……人畜皆被燒死,食物皆染毒素……”
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這不過是《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最長古詩作者的“帶有詩意的誇張”。
但是,當1945年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許多學者突然領悟到:
這首古詩的描述簡直就是原子彈爆炸的目擊記錄!
近來,考古學家在恆河上游發現了許多已經成為焦土的廢墟,並且廢墟中的岩石全部都粘合在一起。
物理學告訴人們:無論是森林大火還是火山爆發,它們所產生的溫度都無法使地球表面的岩石完全熔化、粘合!
只有核戰爭才能達到這一溫度!
更令人驚奇的是,古戰場的許多史前石製品居然全部被玻璃化了,這與當代核試驗場才能見到的“玻璃石”如出一轍。
前蘇聯核物理學家A·戈爾波斯基曾經在恆河上游發掘出一具遠古印度人的遺骸。
經過測定發現,這個古代人體內至今尚存有比常態高出50倍的放射性殘遺物!
難道這裡曾發生過史前核戰爭?
是不是真的,張天元還真不清楚,或許真得需要李聰這樣的有興趣的人去調查一下吧。
另外我們經常提及的索多姆毀滅之謎,或許也跟核戰爭有關。
在今天的研究中,人們發現《聖經》是一部被神化的史書,《聖經》中許多故事都已被證實,那麼,我們是否也相信索多姆城的毀滅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反映?
故事是這樣的:災難降臨之前,兩個天使來到了索多姆,居民羅得正坐在城門口,等待著這兩位天使。
羅得馬上認出了他們,並熱情地請他們到他家裡過夜。
城裡的人們很想汙辱他們,可這兩個陌生人卻只稍輕輕一揮手,就使這幫惹是生非之徒雙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