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刀幣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數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數目字。
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45~58%,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
趙國刀幣形體較小,通高約13~14厘米,重約5~15克。
刀刃和刀首成圓角,和齊、燕刀幣首部有尖角大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於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鄲”、“白人”、“城白”等文記。
邯鄲為趙都,“白人”即柏人,亦趙地。
趙刀中還有更小者,通高不過11厘米,刀身寬僅1厘米,正面有“藺”字,當是藺地所造。
還有較藺刀更小的言陽刀,通高僅9.5厘米,面文為“言陽新刀”。
“言”字前人多誤認為“晉”字。
“言陽”疑即西漢時西河郡之圁陽,戰國早期屬魏,後歸於趙。
此刀形制和藺刀相似,疑亦趙國所造。以上兩種刀極稀少。
正因為稀少,所以這兩種刀幣極為珍貴。
有意思的是,剛剛沒仔細看的時候還沒發現,此時仔細一看,這兩種稀少的刀幣在箱子裡都有。
這些刀幣一看就知道大部分是出土物,因為傳世品跟出土物的差距太大了,生坑出來的,銅鏽和包漿都不一樣。
其實是不是傳世品都不重要。
這些東西,一看就是已經出土了很多年了,反正不會是近十年的東西,就算是買了,也不怕被認為盜墓弄出來的。
這判斷起來也很容易,如果是剛剛出土或者出土時間不長的青銅製品,其表面鏽色一般來說會比較“嫩”,而且比較“浮”,由於剛剛接觸到外部的新鮮空氣,顏色還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以相對來說比較純淨,比較豔麗。
如果是出土時間很長了,超過十年以上,那麼表面上的鏽色一般都會被包漿所包裹,更重要的是顏色會顯得比較沉悶和晦暗。
張天元發現這裡面大量的古錢幣都有過被把玩的痕跡。
這種東西很難造假的,就算他沒有鑑字訣,憑藉這一點,也基本上可以確認這些是真品了。
“張老闆,已經清點完畢了,這些古錢幣絕對是好東西,雖然收來的時候不貴,但品相和稀有性都是很不錯的。”
大約半個小時之後,王寶寶走到了張天元的身邊說道。
“嗯,還行,王老闆你既然清點完了,那麼價格上怎麼說,之前四千四百萬實在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