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環衛工拿出來的這件景泰藍是一件典型的景泰藍轉心瓶,整個做工非常精緻,只是品相有點差而已。
如果按照專業術語來說,這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
這是琺琅器的一種,說琺琅器很多人不明白。其實它在早些年地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搪瓷盆、搪瓷碗地製作工藝跟琅器差不多。
景泰藍地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
是一種瓷銅結合地獨特金屬工藝品。
堪稱中國傳統工藝一絕。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然後再在上面作畫;之後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地圖案粘出相應地花紋。
在篩上銀焊藥粉入900度地高溫爐中焙燒。
讓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這個過程就叫掐絲。
掐絲完成之後,銅胎上就有了由銅絲構成的紋飾框架,再將:琅料加入框架中入爐燒製,如此反覆,直到內填的料與掐絲紋平行為止,所以景泰藍的釉質一般都很厚。
經過反覆打磨和反覆燒結再磨光之後就算是景泰藍成品了,好的景泰藍最後還要鍍金。
景泰藍的製造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在明代景泰年間才開始盛行,又因當時多使用藍色,故名景泰藍。
景泰藍的釉質很厚,結構穩定,不易磨損,這個轉心瓶掐絲自然流暢,釉色豐富且飽和柔美,質儲存完好。
瓶身底色為淺灰藍,主體圖案是黃龍綵鳳戲珠圖,黃龍氣勢逼人,雙爪蒼勁有力;綵鳳飄逸,栩栩如生,主體圖案周圍的輔助紋飾為纏枝蓮花、菊花等各色花卉。
此轉心瓶底部有“嘉慶年制”的四字楷書款,看上去很像是清代中期的琺琅製品。
當然,正如張天元所言,這個景泰藍轉心瓶的品相實在不算好。
說白了,就是賣相不行。
看起來有不少瑕疵。
只要看上去一眼便知道銅胎內部有清晰可辨的沙眼,說明銅質含有大量的雜質,不是上好的銅,而且,這個景泰藍的銅胎還不是紫銅,而是黃銅,價值大打折扣。
景泰藍和瓷器一樣,一經問世就在不停的生產,是我國的傳統出口工藝品,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如今市面上的景泰藍絕大多數為新工藝品,僅有小部分是晚清民國時期的舊品;最好的景泰藍當然是明景泰年間的製品,如果出現那就是國寶了。
當然,清中期的景泰藍,也是相當值錢的,畢竟琺琅發展到最鼎盛的時候,就是在清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