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筆洗實用性與觀賞陳設性並重,供置於書齋的案几之上,與硯池筆山相伴,充滿了詩情畫意,做到了造型、裝飾和釉水的完美結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案頭雅玩。
看起來他祖父買的也是物有所值。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
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傳說中,進入端午,天氣逐漸炎熱,易生病毒瘟疫,因此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艾草的習俗,人們把艾草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用以殺菌防病、避邪驅瘴。
《荊楚歲時記》曰:“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認為它是一種可以治百病的藥草,插在門上用為祛除各種毒害,可以使人身體健康。
艾葉最早的用途是灸,並與“針”齊名,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方書——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條灸或艾燻的記錄,而且還有“醫家用灸百病”之說。
以後在歷代本草中也均有記載。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
將文房筆洗做成艾葉的形狀,其寓意一是遵循古訓,身體力行,可以做到百毒不侵,萬事如意;另一層寓意就像佛家所說的那樣,在清靜的書房裡陳設此物,可以排除一切雜念,摒除浮躁心態,保持心靈的寧靜。
人家拿來了這麼好的東西,張天元是真不好拒絕。
再加上聽對方說是礦山的小老闆,他就懷疑這礦山的問題可能跟那美聯日化有些關係,便答應去看看。
路上,老闆給他講了這礦山發生的一些事情。
這裡是一座半廢棄的礦山,亂石橫生,雜草遍地,荒無人煙。
在亂石旁邊有一個破破爛爛的小棚子,棚子裡住著一個老人,還養了一條狗。
老人的工作很清閒,甚至清閒到無事可做,不過工資還是有的,他是專門在這看守這個半廢棄的礦山的。
每天的事情就是帶帶著他的狗在這個荒蕪的地方轉轉,即使不轉也沒事,因為這裡根本就沒人來。
一個天上掛著毛月亮的晚上,老人早睡下了,因為除了睡覺外實在無事可做。
在朦朦朧朧之中,他看到棚子外面站著一位白衣飄飄的女人,美貌異常,而且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