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淺絳彩?”
張天元到底是瓷器裡的行家,一看這色澤以及做工,便瞧出來是淺絳彩了。
這一點,柳若寒就瞧不出來,她只是知道這東西肯定有點歷史。
“你買來的時候花了多少錢?”
張天元問道。
“不貴,就花了一百塊,跟白送似得。”
柳若寒笑道。
張天元點了點頭,這倒是的確便宜。
“淺絳”是特指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淺絳彩瓷上的繪畫內容多借用中國畫的概念,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花鳥、人物畫。
這種淺絳彩瓷把我國書畫藝術中的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瓷器藝術與傳統的繪畫藝術相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
畫家們習慣以花鳥、山水、人物題材用於淺絳彩瓷的設計。
諸如鸚鵡、仙鶴、喜鵲以及紫藤、梅、蘭、松、竹、桃、牡丹等廣泛地出現在淺絳彩瓷器上,使其文化氣息更加濃郁,從而達到體現人們對吉慶祥瑞生活的追求,豐富人民群眾對大自然喜愛的欣賞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淺絳彩瓷瓶上的題款頗具特色。
“好烏枝頭音宛轉\名花燦爛影橫斜”一句,與繪畫的主題內容相照應,真可謂是圖文並茂。
此外,題款中不僅有署名“袁炳成作”,還題寫有時間“辛亥××月”和地點“昌江客舍西軒”,這種集繪畫、詩、作者、時間、地點於一瓶,繪畫與署名兼備,應當是我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種創舉。
一般認為,這種淺絳彩瓷盛行於19世紀中後期,歷時只有六十多年,是清末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並且多把同治時期作為淺絳彩瓷的開始。
然而這件瓷瓶上的“辛亥”題款,給我們探討淺絳彩瓷的興衰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
“辛亥”,一個是咸豐的元年(1851,一個是宣統末年(1911。
如前述,一般認為這種淺絳彩瓷歷時只有六十多年,也就是說,這件瓷瓶要麼是淺絳彩瓷的早期作品,要麼就是淺絳彩瓷的晚期作品。
如是早期的作品,那麼淺絳彩瓷的開始時間就不是同治,而是咸豐。